• 《矿业研究与开发》入选 “中国科技期刊提能拓展计划”
  • 警惕钓鱼网站冒用名义发放录用通知!!!
  • 当期目录
  • 网络首发
  • 最新录用
  • 下载排行
  • 过刊浏览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5年第45卷第6期
    • 于振建, 龚永超, 廖敦霞, 林卫星, 陈超, 王玉丁, 徐敏, 江科

      2025,45(6):1-11, DOI:

      Abstract:

      为解决李楼铁矿深部-625m 中段28~48线矿体区域受到风化带及断层切割的影响,岩体力学强度显著降低、完整性差和开采技术条件极为复杂等问题.对该矿体区域上下盘4种矿岩进行了岩体质量评价,发现顶板围岩性质较差,脉外巷道应尽量布置在下盘稳固的大理岩中;基于岩体质量评价和巷道破坏机理分析,选取无支护、锚杆+钢拱架支护、锚喷支护、锚喷+钢拱架联合支护4种方案,运用FLAC3D软件对4种支护方案下的深部-625m 中段巷道围岩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无支护条件,锚杆+钢拱架支护、锚喷支护、锚喷+钢拱架联合支护方案下的最小主应力分别降低了4.05%、14.02%、11.59%,顶板的竖向位移最大下沉量分别降低了10.33%、42.46%、43.35%,巷道围岩的支护效果由弱到强依次为无支护<锚杆+钢拱架支护<锚喷支护≈锚喷+钢拱架联合支护,其中锚喷+钢拱架联合支护方案的支护效果最佳.综合考虑认为,选用锚喷支护方案已能满足矿山大部分风化带区域的支护要求,只有在极破碎区域建议选用锚喷+钢拱架联合支护方案.研究成果可为后续深部中段巷道的作业生产及采场回采提供依据.

    • 朱豪, 江科, 龚永超, 胡力可, 林卫星, 胡军生, 刘建坡, 熊晓晨

      2025,45(6):12-21, DOI:

      Abstract:

      为解决深部破碎围岩巷道支护困难的问题,对围岩塑性区范围进行了研究.以某矿山破碎段巷道为工程背景,对巷道破坏现状进行调研,并从巷道围岩自身物理性质出发,通过理论与数值模拟系统分析了黏聚力与内摩擦角对塑性区的影响.结果表明:巷道在原支护下产生破坏的原因为围岩性质差与支护参数忽视塑性区范围;围岩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对塑性区范围具有显著影响,当黏聚力和内摩擦角较大时,塑性区范围较小,巷道围岩趋于稳定;当内摩擦角为35°、黏聚力为3MPa时,塑性区半径的变化曲线出现转折,表明该组合参数为围岩承载能力的关键阈值;根据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锚(杆)、网、喷+全断面锚索”的联合支护方案,现场位移监测显示,两帮位移最大变形量为40mm 左右,顶底板围岩最大变形量为61mm 左右,有效保障了巷道围岩的稳定性.研究结果为深部破碎围岩巷道支护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 余一松, 李地元, 刘家明, 葛文杰, 罗平框, 茹文凯, 杨嘉明

      2025,45(6):22-31, DOI:

      Abstract:

      随着浅部资源的开采殆尽,深部开采成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常态.以云南某矿山埋深1000m 处的进路采场为研究对象,进行钻孔取芯并开展了单轴压缩试验和巴西劈裂试验,基于Hoek-Brown准则和莫尔库仑准则,得到了围岩岩体力学参数,开展了不同进路布置方向下的数值模拟研究,探讨主应力方向对进路采场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并优化进路布置方案.试验结果表明,1000m 埋深范围赋存的岩石其平均单轴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96.48MPa、3.92MPa和33.87GPa,岩体具有明显的脆性特征.进路布置方向对采场的稳定性有着显著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随着进路方向与主应力方向的夹角增大,围岩的位移变形范围增大,当进路方向与主应力方向平行时,围岩的位移变形量最小,稳定性最好.基于数值模拟结果,以主应力方向作为掘进方向,开展了机械采矿工业试验,并将采场进路尺寸扩大至4m×4m,发现在机械采矿较小的作业扰动下,进路采场稳定性良好.

    • 葛菊花, 刘彦宾, 费汉强

      2025,46(6):32-38, DOI:

      Abstract:

      针对复杂开采技术条件下安徽某大型铁矿面临的安全高效开采技术难题,在资源禀赋特性、开采技术条件和采空区现状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采场三维可视化模型,并初步确定采用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和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的协同开采方案.利用MIDAS数值模拟软件对采场结果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470~-390m 矿段采用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最优采场跨度为15m,顶板最大拉应力为0.795MPa;-390~-330m 矿段采用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最优采场跨度为118m,顶板最大拉应力为1.763MPa.工程实践表明,采用协同开采方案进行回采,采场生产能力为287~354t/d,回采率为76.65%~90.82%,贫化率为3.95%~4.61%,显著提高了矿山经济效益.

    • 卢宏建, 常星航, 李胜, 张培智, 汪永强, 张友志

      2025,45(6):39-49, DOI:

      Abstract:

      为合理确定滦州某铁矿第四系隔水护顶矿柱厚度和断层隔水矿柱宽度,以滦州典型充填法开采矿山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在对矿山隔水矿柱尺寸优化的基础上,运用大型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对优化后的尺寸进行了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设计矿体开挖充填后,位移最大值影响区域高度未侵入第四系下风化层;最大、最小主应力均为压应力,未发生拉应力区域,未超过围岩抗压强度,接近风化层抗压强度;风化岩未产生塑性区破坏单元.断层和矿柱最大、最小整体位移敏感区域分布在0~30m;断层和矿柱主应力均为压应力,未发生拉应力;断层与围岩接触区域压应力达到塑性强度,矿柱区域主应力未超出矿柱强度;断层与矿柱接触区域、断层与围岩接触区域局部产生塑性区,未形成贯通区域.矿山-110m 水平以上矿体留设为护顶矿柱,满足风化岩层隔水开采安全要求;断层北侧留设100m 隔水矿柱、南侧留设60m 隔水矿柱,满足隔水开采安全要求.研究结果可为类似矿山地下开采过程中隔水矿柱留设和评价提供参考.

    • 曾庆隆, 雷秀文, 杨珏, 吴嘉骏, 李杰林

      2025,45(6):50-58, DOI:

      Abstract:

      针对某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工程隔离层的安全厚度问题,采用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分析了不同厚度隔离层条件下地下矿体回采过程对地表沉降及岩层移动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理论计算方法确定的该铁矿隔离层安全厚度范围为11.25~24.41m;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得出了隔离层厚度为15m、20m、25m 时,地表构筑物、露天边坡以及排土场地表沉降位移均较小,满足岩体的稳定性评判标准;考虑矿山安全开采同时避免矿产资源损失,推荐矿山采用隔离层安全厚度为20m.该方案实施后,预计矿山综合生产能力提升20%,安全事故率下降53%,在安全可靠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方面均有优势,为类似矿山开展露天转地下开采提供了重要参考.

    • 宋兴, 张海云

      2025,45(6):59-67, DOI:

      Abstract:

      为降低充填采矿成本,以矿渣粉水泥作为复合胶凝材料,利用响应面法,获取可满足某矿山充填体强度要求的充填材料最优配比.首先,通过开展不同胶砂比(矿渣粉水泥∶尾砂)充填体强度试验和不同料浆质量浓度塌落度试验,初步确定了矿渣粉掺量和料浆质量浓度范围;然后,基于RSM-BBD模块建立了不同龄期的矿渣基胶结充填体强度回归模型,分析矿渣粉掺量、胶砂比、料浆质量浓度对胶结充填体强度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矿渣粉掺量与料浆质量浓度、矿渣粉掺量与胶砂比、胶砂比与料浆质量浓度3组交互作用分别对充填体的3d强度、7d强度和228d强度影响显著.最后,结合工程需求,推荐了充填材料最佳配比. 矿山实践表明,采用矿渣基胶凝材料代替水泥用于矿山充填,可降低充填的胶凝材料成本 12%~13%.

    • 刘兴, 郭家栋, 杨浩泉, 孔少奇

      2025,45(6):68-77, DOI:

      Abstract:

      为研究酸性环境下不同粉煤灰添加量的硫铝酸盐基注浆充填体的强度形成机制,结合单轴抗压、XRD物相分析、热重分析(TG)和MIP压汞仪孔隙测试等方法对其早期强度发展和微观结构演化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注浆充填体中粉煤灰添加量为10%时,水化1d的强度为11.05MPa,水化7d强度达到26.73MPa,当粉煤灰添加量增加至50%时,水化1d的强度仅为4.06MPa,而水化7d强度为10.05MPa,这表明高含量的粉煤灰导致的强度折损明显;酸性环境影响下,各个配比的注浆充填体强度均有下降,10%粉煤灰添加量样品的强度损失分别为17.60%、19.36%和21.42%,50%粉煤灰添加量样品的强度分别下降了21.01%、28.89%和39.45%;较高粉煤灰添加量和酸性环境提高了充填体的阈值孔径和孔隙率,致使充填体水化早期强度降低.在实际注浆加固时,应充分考虑酸性环境和外添加剂对胶凝体系的凝结速率和充填体的早期强度的负面效应,以保障煤巷注浆加固效果.

    • 秦国玉, 龚臻, 何建元, 张刚刚, 粟登峰, 谭宝会, 鲁旭

      2025,45(6):78-86, DOI:

      Abstract:

      扇形炮孔的爆破质量对于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应用效果影响显著.针对龙首矿西二采区在矿岩破碎条件下,使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时出现的眉线破坏严重、爆破块度不均匀、损失贫化大等问题,采用ANSYS/LS-DYNA 对落矿扇形炮孔的装药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孔口“W”形交错装药、孔底起爆以及排内微差爆破,可有效改善扇形炮孔的爆破效果.将优化的炮孔装药结构参数应用于现场生产实践,使矿石回采率提高了约36%,矿石贫化率降低了约31%,大块率降低52%,且眉线破坏的情况也得到了明显减少.

    • 黄敏, 温晨, 黄明发, 高忠, 饶帝军

      2025,45(6):87-93, DOI:

      Abstract:

      针对露天矿山传统碎石运输道路耐久性、水稳定差等问题,利用矿山周边固废对运输道路进行改性,通过实验室试验确定水稳层的爆破废石与周边土的比例,探讨含不同固化剂掺量水稳层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水稳定性能及耐久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未改性材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低于0.2MPa,而当爆破废石与路边土比例为4∶6时,可以充分发挥爆破废石强度且路面可以较好成形;固化剂可以显著提高材料强度,当固化剂掺量为8%时,无侧限抗压强度超过2.5MPa,水稳性系数为137.68%,试样的饱水抗压强度超过初始无侧限抗压强度,在干湿循环试验中,试样抗压强度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先大幅增长后略微下降,当固化剂掺量大于6%时,耐久性有明显提升.采用石土比4∶6、掺量8%的组合开展弯沉值试验,并进行综合成本分析,结果显示,改性后路面弯沉值为9.07(0.01mm),路面质量显著提升,综合成本为47.5元/m2,较原碎石路面成本降低明显.

    • 朱董, 徐良骥, 刘潇鹏, 曹宗友

      2025,45(6):94-102, DOI:

      Abstract:

      针对传统预测模型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等问题,通过海鸥优化算法(SOA)对BP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进行优化,构建了SOA-BP预测模型,该模型基于多个高相干性点的时序沉降值,可实现对矿区地表沉降的大范围精准预测. 采用SBAS-InSAR技术处理59幅研究区SAR影像,并提取了该区域6997个高相干性点的时序沉降值,基于监测数据,采用SOA-BP预测模型对研究区开展地表时序沉降预测,并计算了预测精度.研究结果表明:SOA-BP模型相较于BP模型的最大均方根误差降低了82.77%,最大平均绝对值误差降低了81.13%;随着时间推移,SOA-BP模型残差分布在±5mm 范围内的样本占比从79.59%提升至91.91%,最大残差极值从16.7224mm 缩小至9.4219mm.SOA-BP模型预测精度较高,能够准确预测地表沉降规律.

    • 刘亚雄, 张海云

      2025,45(6):103-110, DOI:

      Abstract:

      针对急倾斜多矿脉地质条件下传统岩移角确定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临界散体柱理论与数值模拟的综合分析方法.以河南发恩德矿区沙沟采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工程类比、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深入研究了急倾斜多矿脉开采对岩移角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岩移角与矿脉距离、矿脉数量及矿体倾角的非线性关系,并建立了相应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矿区岩移角范围为69°~78°,临界散体柱高度占比为15.8%~20.7%;结合临界散体柱高度与岩移角动态修正模型,优化保安矿柱的圈定方案,使得资源利用率提高至82.3%;基于理论计算及工程实践结果,提出了多矿脉耦合作用下岩移角的动态修正模型,突破了传统单矿脉类比法的适用边界,为类似复杂急倾斜多矿脉的安全开采提供了有力依据.

    • 郑来耀, 梁鹏, 李国庆, 刘言, 刘天一, 王聚贤

      2025,45(6):111-118, DOI:

      Abstract:

      针对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模型构建时样本数据不均衡和预测准确度不高的问题,在岩爆样本数据均衡化策略下,融合贝叶斯参数优化算法(BO)和多头注意力机制(Multi-head Attention),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模型(BO-CNN-LSTM-Multi-head Attention).收集国内外224组岩爆案例,并采用Box-Cox变换和支持向量机合成少数类过采样技术(SVM SMOTE)对岩爆样本数据进行正态化和平衡化处理.将处理后的数据集输入CNN-LSTM 预测模型进行训练和预测,并逐步使用贝叶斯参数优化算法、多头注意力机制对模型进行优化.模型预测结果表明:Box-Cox变换与SVM SMOTE采样可以有效减少离群点和数据不平衡对模型的影响,增强数据集可分性;BO-CNN-LSTM-Multi-head Attention岩爆烈度分级预测模型预测准确率为95%,该模型能有效提升岩爆烈度预测在样本数据不均衡情况下的预测精度,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 王胜开, 方旭刚, 李华华, 郭奇峰, 周关虎, 刘家明, 肖磊, 梁深林

      2025,45(6):119-129, DOI:

      Abstract:

      云南某铅锌矿埋深为1500m 的主沿脉巷的岩体层状特征明显,地压显现剧烈,围岩体稳定性控制难度大.基于工程地质调查及试验资料,采用3DEC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工程地质体数值模型,对不同岩层倾角中的巷道在无支护和有支护两种工况下的围岩变形破坏特征进行模拟分析和比较,并进行巷道变形现场监测.研究发现,巷道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受岩层倾角影响显著,随着岩层倾角增大,水平位移逐渐增大,竖向位移逐渐减小;巷道支护后围岩变形明显减小,塑性区形状与无支护巷道相似,但有支护巷道的围岩塑性范围比无支护巷道明显要小.对巷道施加支护后开展了巷道顶板位移现场监测,监测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顶板位移量逐渐增加并在约第70天后趋于稳定,且顶板的位移量随着岩层倾角增加而逐渐减小.因此,矿山使用的支护体系能有效减小深部层状岩体中的巷道的变形量,尤其对巷道拱顶的水平变形和右边帮的竖向变形影响效果最优,有利于维护巷道的长期稳定.

    • 张刚刚, 梁博, 谭宝会, 马国虎, 粟登峰, 王惠芬

      2025,45(6):130-137, DOI:

      Abstract:

      当巷道围岩中存在空腔时会对巷道的稳定性产生严重不利影响.为解决金川龙首矿崩落法采场最末分段回采进路受底板下方充填不接顶空腔影响而发生的显著变形和破坏问题,通过现场调查、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的方法对回采进路的破坏机制和支护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进路开挖后不接顶空腔在应力集中作用下发生变形,进而引发进路围岩协同变形,且空腔的存在为围岩变形提供了发展空间,这是造成进路出现严重变形和破坏的主要原因;根据空腔位置及其对回采进路稳定性的控制作用,提出了非对称支护方案,该方案将不接顶空腔部位视为整个支护系统的薄弱点来进行强加支护,从而降低空腔对进路稳定性造成的不利影响.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相较于原始支护方案,非对称支护方案显著改善了支护效果,使得进路两帮变形量减小了80%以上,支护成本降低约11.7%,在提高采场稳定性的同时保障了采场安全生产.

    • 林景尚

      2025,45(6):138-145, DOI:

      Abstract:

      为避免出现好岩过强支护而差岩欠强支护现象,基于XGBoost算法结合巷道安全系数,开发了龙桥铁矿按需支护智评优化设计系统.采用影响龙桥铁矿巷道稳定性的7项按需锚网支护指标和5项按需素喷支护指标作为主要输入值,以60个巷道实际数据为例,进行按需优化支护设计和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在-370.0m 水平试算处围岩等级较好,安全系数较大,可不采取支护措施;在-382.5m水平和-395.0m水平试算处围岩等级略差,安全系数略低,需采用素喷支护形式;在-407.5m水平和-420.0m 水平试算处围岩等级均为3级以上,围岩性质较差,均需要采取锚网支护形式.按需支护智评优化设计系统为龙桥铁矿提供了实时的岩体质量评估和支护方案优化,有效提高了巷道的安全性,显著节省了支护成本.

    • 方棱, 薛少琪, 李俊杰

      2025,45(6):146-153, DOI:

      Abstract:

      降雨是诱发离子型稀土矿边坡失稳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后修缮的边坡更易受降雨入渗影响.以华南地区某离子型稀土矿边坡为研究背景,基于土壤湿度监测数据与有限元模拟,系统分析了降雨量、持续时间和降雨类型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单峰型与多峰型降雨的深层入渗(>60cm)事件占比(19.79%),显著高于集中型(1.04%)和均匀型(5.21%).数值模拟显示,低雨量(10~20mm/d)条件下边坡稳定性排序为集中型>均匀型>单峰型>多峰型;高雨量(50mm/d)时单峰型稳定性最差.随着降雨持续时间的增加,集中型和均匀型降雨条件下边坡稳定性系数呈先缓慢下降后快速下降的趋势,单峰型和多峰型降雨条件下边坡稳定性系数呈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下降的趋势,这与峰值降雨强度导致的基质吸力突变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为离子型稀土矿降雨型滑坡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 刘龙飞, 丁宏磊, 石鑫, 袁瑞甫, 吴俊杰, 侯志强, 李小军

      2025,45(6):154-163, DOI:

      Abstract:

      为研究预制裂隙长度对不同岩石材料抗拉性能及裂隙变形特性的影响,选择花岗岩、中砂岩、石灰岩3种典型脆性岩石制备了直切槽半圆盘弯曲(notched semi-circular bend,NSCB)试样并进行了加载试验,采用数字散斑相关法(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监测了试样破坏过程中的变形.结果表明:岩石试样的断裂韧度与抗压、抗拉强度及弹性模量等力学参数成正相关,NSCB试样的承载能力与已存在的裂缝长度成负相关;当裂纹长度超过一定值(a≥3mm)时,NSCB试样的承载力与裂纹长度成负指数关系;NSCB试样的变形特性受岩石晶体结构和微裂纹分布的影响显著,岩石矿物质的胶结程度越高,结构越致密,微裂隙不发育,则起裂应力高,破坏前的变形程度较小,反之亦然.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认识岩石材料裂隙扩展机理及预测其扩展范围提供了依据.

    • 赵钺, 肖彤, 赵红超, 王立

      2025,45(6):164-172, DOI:

      Abstract:

      矿产开采过程中岩体往往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动态载荷,通过一系列动态冲击试验与单轴压缩试验,对冲击作用后砂岩的特征应力和声发射特征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动态扰动损伤对砂岩试件力学行为及声发射响应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大,冲击试验后的砂岩试件纵波波速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其内部损伤变量呈现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大,砂岩试件裂纹闭合应力与峰值应力的比值在逐渐增大,起裂应力与峰值应力的比值以及损伤应力与峰值应力的比值均在逐渐减小;在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声发射活动表现出显著的阶段性演化特征,其活动强度及其频率特性随岩石内部的损伤演化会发生显著的阶段性变化.研究结果可以为爆破扰动下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价与支护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 郭福明, 李姗姗, 郑春山

      2025,45(6):173-181, DOI:

      Abstract:

      为实现矿井粉尘浓度的准确预测,利用陕西某矿井采煤工作面的现场监测数据,采用随机森林(RF)模型,将温度、湿度、风速和当前时刻的粉尘浓度作为输入向量,构建多因素粉尘浓度预测模型;并提出使用4种智能优化算法(牛顿拉夫逊优化算法(NRBO)、麻雀搜索算法、灰狼优化算法和鲸鱼优化算法)对随机森林的参数(树的数量和叶子节点数)进行寻优,通过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评价模型的优劣.结果表明:粉尘浓度预测的最优模型是NRBO-RF模型;与RF模型相比,NRBO-RF模型的R2 提高了0.0303,RMSE 降低了0.5728,MAE 降低了0.0749,其拟合能力和预测精度最高.研究结果可为矿井粉尘的智能预测及防控提供参考.

    • 兰建梅, 唐晖, 周楚韵, 周建伟, 王飘奕, 龙馨洁

      2025,45(6):182-191, DOI:

      Abstract:

      为探究湖南锡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对地下水中锑迁移释放的影响机制,通过对2016年与2023年采集的锡矿山地下水样品水化学对比和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分析了生态修复前后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锑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生态修复对矿区3个不同灰岩裂隙含水层中的锑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佘田桥组和锡矿山组受采矿活动和外源污染影响显著,锑质量浓度普遍升高;下石炭统组含水层地下水水位较低且存在隔水层,锑含量降低;生态修复前后Sb的来源具有较强的分异性,迁移转化受大规模的覆土、覆绿工程影响明显;生态修复工程改变了氧化还原环境,加快了地下水中Sb(Ⅲ)的氧化,地下水中锑的主要存在形态为SbO-3 .研究成果可为矿区生态修复工程中的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曹珊, 汪天宇, 徐万茹, 刘衡秋

      2025,45(6):192-199, DOI:

      Abstract:

      针对西北矿区表土稀缺和固废资源化不足的问题,开展以矿区煤矸石为基质的土壤重构技术研究.选用陕西铜川某煤矿的煤矸石(CG)、岩土剥离物(RS)和表土(TS)为原料,按不同比例混合配制成重构土壤进行苜蓿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配比条件下的重构土壤理化性质有所差异,总体上重构土壤增加了土壤的养分和含水率,更有利于苜蓿的生长发育.与TS相比,重构土壤的pH 减小,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均有所增加,而有效磷有所降低.CG40%和RS15%的处理对苜蓿的生长最有利,苜蓿最高株高为54.60m,最长根长为23.20cm,最大鲜重和干重分别为14.814g和4.849g.以上结果说明以CG为基质形成的重构土壤对开展西北地区矿山植物修复具有可行性,为CG综合利用提供了新的选择.

    • 梁永昌, 邓利民, 周帅, 范永鑫, 王清旭, 程安虎

      2025,45(6):200-206, DOI:

      Abstract:

      为强化非煤地下矿山安全管理,厘清非煤地下矿山隐患特点,统计分析了52座非煤地下矿山隐患总量、隐患类型以及重大隐患特点.统计分析表明,一般隐患数量约是重大隐患数量的11.8倍,现场管理类隐患数量约是基础管理类隐患数量的1.1倍;现场管理类重大隐患数量约是基础管理类重大隐患数量的1.3倍;重大隐患主要集中在第二十三条、第二十条、第四条和第三十一条,分别为28,21,19,,13项.针对重大隐患特点,提出矿山企业要加强组织机构建设、足额投入安全经费和完善健全安全设施,以及安全管理部门要延伸监管触角、创新监管模式和强化监管兼容性的安全管理建议.研究成果将为非煤地下矿山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 何慧, 曾鹏, 周永强, 刘周超, 徐晓贞

      2025,45(6):207-218, DOI:

      Abstract:

      针对矿用卡车驱动系统诊断难的问题,融合小波包、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提出了一种智能故障诊断模型,将其集成于智能运维系统,并应用于矿用卡车.首先,采用小波包对驱动系统中轴承和齿轮的振动信号进行降噪处理,再通过EEMD算法将信号分解为若干个本征模态函数(IMF)分量,从包含主要状态信息的IMF分量中提取得到特征向量;其次,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对故障模式进行分类,通过粒子群(PSO)、遗传算法(GA)和多种群遗传算法(MPGA)对SVM 的惩罚参数C 和核函数参数h 进行参数寻优,分别构建了SVM、PSO-SVM、GA-SVM、MPGA-SVM 四种故障诊断模型,分析得出MPGA-SVM 为最优故障诊断模型,轴承故障和齿轮故障的诊断准确率最高,分别为98.75%和96.67%;最后,针对XDE320电驱动矿用自卸车RE1060驱动系统,利用MATLAB和LabVIEW 开发了一套包含信号采集与存储、时频分析、故障特征提取和智能故障诊断四个模块的智能运维系统.研究表明:智能运维系统可实现在线监测并诊断已有故障,对提高矿用卡车的安全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 余洪伟, 陈淼, 谭一帆, 周建, 夏浩宇

      2025,45(6):219-228, DOI:

      Abstract:

      为研究地下矿山多中段管道油料垂直输送系统的安全性设计和智能化设计,建立了安装过程中最大推力和单根杆长的数值关系模型及不同截面尺寸、不同长度的垂直输油管道动态振动分析模型;构建了油料输送系统水锤效应和泄压输送数值模型,研究分析了不同输油流量和不同关阀时间条件下水锤压力动态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单根管道长度在某一特定值时,安装推力随着管道直径增大而急剧增大;采用管道填砂方法可以减小主管因气泡激励引起的振动;减小输油流量或增大关阀时间可以有效降低水锤压力.同时提出了智能加油技术、智能调度技术、智能监测技术、智能消防和自动灭火技术等智能化设计方案,对深入研究管道油料垂直输送系统的安全智能设计具有重要作用.

    • 邹德芳, 贺子涵, 于文达, 曲迪, 路社斌

      2025,45(6):229-236, DOI:

      Abstract:

      为探究立式螺旋搅拌磨机结构参数对粉磨性能的影响机制,采用离散元(DEM)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耦合方法,系统分析了磨机底隙、侧隙及搅拌器螺旋升角对粉磨性能的作用规律.首先,构建了立式螺旋搅拌磨机的数值模型,通过仿真揭示了粉磨过程中介质的动力学特性;其次,基于试验台开展了粉磨试验,以螺旋搅拌器驱动转矩为指标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结果显示最大误差仅为3.85%;最后,通过多参数仿真与正交试验,量化了各结构参数对粉磨性能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了以能量利用率、转矩、平均法向力和切向力为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表明,磨机侧隙对粉磨性能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底隙和螺旋升角;最优参数组合为底隙与介质球径之比A =4.0、侧隙与球径之比B =3.0、螺旋升角C=0.61.研究可为立式螺旋搅拌磨机的结构优化与性能提升提供参考.

    • 来有邦, 柴思杨, 李凤久, 孟奥书, 贾清梅, 赵留成

      2025,45(6):237-246, DOI:

      Abstract:

      为探究磁化处理对十二胺木薯淀粉体系下赤铁矿反浮选行为的影响机理,分别对水、淀粉、十二胺、矿浆进行磁化,通过检测不同磁化方式下的药剂吸附量、接触角和Zeta电位的变化,分析了磁化处理在赤铁矿反浮选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pH=9、淀粉用量为800g/t、十二胺浓度为20mg/L、浮选机转速为2100r/min的条件下,磁化水、磁化淀粉和磁化矿浆分别可使赤铁矿的浮选回收率提高2.78,4.16与3.84个百分点.磁化水、磁化淀粉和磁化矿浆可以提高赤铁矿颗粒表面的淀粉吸附量,并降低溶液在其表面的接触角,同时磁化水、磁化淀粉还会使赤铁矿颗粒的Zeta电位正移,磁化十二胺则使Zeta电位负移.磁化水与磁化淀粉促进了淀粉在赤铁矿表面的吸附,磁化十二胺则抑制了淀粉在赤铁矿表面的吸附,磁化矿浆促进了赤铁矿表面的水解,使赤铁矿颗粒表面能够吸附更多的淀粉,从而提高了赤铁矿回收率.

    • 鲁路林, 付晓坤, 陈玉贞, 张行荣, 陈建华

      2025,45(6):247-254, DOI:

      Abstract:

      针对铜硫浮选分离过程中采用石灰抑制剂存在的管道堵塞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发了一种新型抑制剂PN 用于铜硫分离.通过系统试验对PN抑制剂在浮选过程中的选择性抑制性能和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N 抑制剂对黄铁矿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抑制作用,而对黄铜矿几乎无影响;人工混合矿分离试验结果表明,在低碱条件下(pH=8),PN 抑制剂用量为5mg/L时实现了最佳的黄铁矿和黄铜矿分离效果,可获得铜品位为31.3%,铜回收率为92.9%的铜精矿;接触角测量结果表明,PN抑制剂可选择性增强黄铁矿表面的亲水性能;PN 处理前后黄铁矿的微观形貌特征与元素含量变化分析进一步证实,PN抑制剂在黄铁矿表面发生了物理吸附,可实现对黄铁矿的选择性抑制.研究结果表明,PN 抑制剂具有在铜硫分离中替代石灰的应用潜力.

    • 何湛, 肖舜元, 冯程, 宋水祥, 陈巧妹, 龙姓也

      2025,45(6):255-262, DOI:

      Abstract:

      津巴布韦某磁赤铁矿TFe品位为42.01%,矿石嵌布粒度细且硅酸盐矿物含量高,为实现铁矿物与脉石的有效解离,提升铁资源回收率,采用弱磁强磁反浮选联合工艺进行试验研究. 通过磨矿细度试验确定粗磨细度为-0.074mm 占比81%,弱磁精矿再磨至-0.037mm 占比90%,强磁精矿再磨至-0.037mm 占比85%.磁场强度试验表明,4次弱磁作业磁场强度分别为0.33T、0.20T、0.15T、0.10T,强磁作业磁场强度为1.0T时,可获得Fe品位62.26%、Fe回收率12.25%的弱磁精矿和Fe品位51.32%、Fe回收率64.76%的强磁精矿.针对强磁精矿,通过反浮选条件试验优化药剂制度为矿浆pH=11.0,玉米淀粉用量500g/t,CaO 用量800g/t,自研捕收剂CK-T1用量300g/t.闭路试验采用“一粗两精两扫”流程,最终铁精矿Fe品位提升至65.95%,Fe回收率达81.45%.研究表明,细磨与弱磁强磁反浮选联合工艺的结合显著提高了微细粒磁赤铁矿的分选效率,为同类难选矿石的高效回收提供了技术参考.

    • 江旭, 李杰, 刘峰, 陈巧妹, 李昭旺

      2025,45(6):263-271, DOI:

      Abstract:

      针对新疆某斑岩型铜钼矿品位低、嵌布粒度细、铜钼分离困难等问题,对该矿石进行了矿石性质和选矿工艺试验研究,确定了“铜钼混浮精矿再磨铜钼分离”的原则工艺流程,通过单因素条件试验,确定了各浮选作业的关键技术参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流程闭路试验.结果表明:阶段磨矿阶段选别可有效调控目的矿物解离度,并避免易泥化脉石矿物的过磨,“一粗三精两扫”铜钼混浮、“一粗七精一扫”铜钼分离全流程闭路试验获得了Cu品位为23.58%、含Mo0.046%、Cu回收率为82.97%的铜精矿和Mo品位为34.21%、含Cu0.96%、Mo回收率为66.38%的钼精矿,实现了铜与钼的有效分离回收.研究结果为该铜钼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 凌彩勇, 潘春荣, 冯凯, 曾德灿

      2025,45(6):272-279, DOI:

      Abstract:

      为了提高20~50mm 粒度磁铁矿石的分选精度并适应矿石品质的变化,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小波神经网络的磁铁矿石分类方法(IGWO-FWNN).首先,对数据集进行特征提取,并通过模糊化和量化处理来增强模型的适应性.然后,采用改进的灰狼算法优化模型的初始参数,确保了模型训练的高效性.在训练过程中,通过梯度下降算法不断更新模糊规则参数,以优化网络模型的性能.试验表明,与优化前的GWO-FWNN模型相比,优化后的IGWO-FWNN 模型准确率达到0.9667,F1值提升到0.9512,同时模型的收敛速度也提高了24%.验证了该方法在磁铁矿石识别分类中的有效性,为磁铁矿石分选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 代定, 张书超, 郭明泽, 盛涛

      2025,45(6):280-287, DOI:

      Abstract:

      针对刚果(金)某选矿厂硫化铜钴矿和硫氧混合铜矿硫化浮选工艺存在硫化剂药剂用量大、成本高的问题,开展了药剂制度优化研究,通过添加石灰调节矿浆pH 和矿浆浮选环境,降低了Na2S药剂用量.随着石灰用量的增加,Na2S的用量不断下降,而铜钴回收率受到的影响均较小,但石灰用量增加到一定值后再增加,Na2S用量的降幅较小,而硫化铜钴矿的钴回收率下降比较明显,两种矿石的铜回收率也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对于硫化铜钴矿,当石灰用量为500~700g/t时,Na2S的单耗由不加石灰时的637.71g/t降低至312.48g/t,铜钴回收率分别为93.38%,91.82%;对于硫氧混合铜矿,当石灰用量小于350g/t时,Na2S的单耗由不加石灰时的732.57g/t降低至517.35g/t,铜回收率为86.01%.药剂制度优化后,硫化铜钴矿的浮选药剂成本由原来的1.77美元/t降低至1.58美元/t,降幅为10.73%;硫氧混合铜矿的浮选药剂成本从原来的2.12美元/t降低到1.74美元/t,降幅为17.92%,均具有较好的经济效果.

    • 吴琪, 葛振华, 高宇, 张必欣, 仇巍巍, 朱先云

      2025,45(6):288-300, DOI:

      Abstract: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能源转型加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矿产资源市场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为更好地把握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统计学、对比分析法等,对国内外矿产资源市场数据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矿产品产量、价格、投资、进出口等关键指标进行梳理,揭示了中国矿产资源市场的运行态势;将中国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对比,明晰了中国在全球矿产资源市场中的地位与特点;对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进行全面剖析,把握其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24年全球矿业市场走势分化明显,能源矿产价格回落,有色金属价格多数上涨,黄金等贵金属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中国矿业投资力度加大,地质勘查投资和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均保持较高增长态势,矿产资源开发向西部转移趋势显著,西部地区相关指标占全国比重持续上升,以国有控股企业为主的多元化矿业开发格局更趋合理,矿山企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体呈现“量增价跌”态势,全国原矿产量持续增长,但矿产品价格普遍下跌,致使采矿业工业总产值、矿产品销售收入和企业年利税总额均同比减少.展望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供给增加将导致国际大宗矿产品市场走弱,不同矿产品价格走势分化;全球地质勘查投入回落,但国内地质勘查投入有望继续增加;中国矿业产品生产预计保持平稳,但企业经济效益和利润有所下降;能源转型将大幅推动清洁能源技术的矿产需求增长,关键矿产品的市场价值有望在2040年达到7700亿美元.为此,中国需充分发挥国内统一大市场和经济内循环优势,强化实体经济;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能源和矿产资源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国际合作,保障境外矿产资源有效供给;促进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5年第45卷第6期
    • 于超云, , 吴祥业

      DOI:

      Abstract:

      在广泛寒区工程中,岩体的冻融破坏是一种无法忽视的自然灾害.为探究冻融环境对寒区岩体工程稳定性的影响,以寒区红砂岩为对象,开展不同冻融次数(0,10,20,30次)和不同饱和(0、20%、40%、60%、80%、100%)岩石的单轴压缩试验,并对岩样进行SEM 微观结构分析.研究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和饱和度的增加,红砂岩的裂纹闭合应力σcc、起裂应力σci、损伤应力σcd、峰值应力σc和抗冻系数Kfm 均逐渐降低,内部损伤逐渐加剧;红砂岩试件破坏形态由斜剪破坏和张拉破坏逐渐向""X""形破坏转变,并伴有少量碎块剥落;循环往复的冻融作用致使岩石内部原有微裂隙扩展和新裂纹出现,揭示了砂岩在不同冻融条件下的损伤演化特征.研究成果可为寒区岩体工程的稳定性及岩石的力学性质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 郑业超, 赵通林, 依爽, 马芳源

      DOI:

      Abstract:

      我国铁矿资源日益枯竭,其存在贫细杂等难选特质.传统阴离子捕收剂药剂用量大、药剂制度复杂、活性差.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工业废胺经过加工后的表面活性剂(YTDB)作为阳离子捕收剂,对石英和赤铁矿进行了单矿物浮选试验以及矿物吸附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十二胺(DDA)作为捕收剂时,在pH=7、捕收剂用量为10mg/L的条件下,可以得到石英的回收率为78.36%,赤铁矿的回收率为12.57%,此时浮选差异性最大;当YTDB作为捕收剂时,在pH=7、捕收剂用量为15mg/L的条件下可以得到石英的回收率为91.27%,赤铁矿的回收率为12.67%,此时浮选差异性最大,YTDB在浮选指标上明显优于DDA,并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药剂用量.通过测试药剂与矿物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表面张力以及Zeta电位,发现YTDB在石英表面发生了吸附作用.

    • 庞建涛, 李树建, 彭亮, 凡杰

      DOI:

      Abstract:

      为定量评价絮凝剂的絮凝效果及絮团孔隙结构的变化规律,引入分形理论,分析了ZYD、JYC-1、JYC-2和ZYZ四种絮凝剂的分形维数及絮凝效果.利用三维重构和CT切片分析了不同絮凝剂内部的孔隙结构,揭示了尾砂絮凝沉降机理.通过开展静动态絮凝试验,确定最优絮凝剂类型及工艺参数,并推导料浆底流质量浓度与泥层高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ZYZ型絮凝剂的分形维数最大,为1.8423,絮凝沉降效果最佳;ZYZ型絮凝剂形成的絮团尺寸较大,沉降速度较快,且形成了较好的导水通道,浓密效果显著;通过静动态絮凝试验,确定了矿浆质量浓度20%、絮凝剂单耗20g/t为最佳絮凝工艺参数,计算出若尾砂底流质量浓度要达到70%,需要沉降的泥层高度为731mm.现场工业应用表明,浓密机放砂平均质量浓度为70%,泌水率≤2%,料浆流动性好,充填效果良好.

    • 王训洪, 马聪, 胥孝川, 王海英

      DOI:

      Abstract:

      为解决有色金属企业绿色发展能力指标之间的不相容性及指标赋权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主观性与客观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改进物元可拓模型的有色金属企业绿色发展能力评估模型.首先,通过文献分析和咨询专家,构建了有色金属企业绿色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其次,分别采用遗传层次分析法和CRITIC法计算评估指标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并依据博弈论理论计算综合权重;最后,运用非对称贴近度准则替换最大关联度准则,建立基于改进物元可拓模型的有色金属企业绿色发展能力评估模型,并进行实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评定等级与上一年的偏向程度均一致,验证了基于改进物元可拓模型的有色金属企业绿色发展能力评估具有一定可靠性和准确性.

    • 陈越, 唐诗洋, 丁会敏, 张玥

      DOI:

      Abstract:

      为充分发挥工业固废原料的碱激发反应活性,确定反应程度和形成的凝胶类型,优化提升碱激发胶凝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概述了Ca、Fe、S、Cl、Mg等元素对工业固废基碱激发胶凝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侵蚀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Ca、S在AACMs体系中的协同作用使反应过程复杂化,无钙/低钙AACMs的抗酸性能良好,而富钙AACMs容易在酸攻击下发生脱钙反应使得结构强度变弱;与富含硅铝钙元素的材料相比,较高的铁含量对AACMs的抗压强度和耐侵蚀性具有不利影响;ACCMs的抗氯离子渗透能力与其骨架的氯离子结合能力、体系内是否含有氯以及孔隙结构有关,同时碱性阳离子对ACCMs的氯离子结合能力和抗氯离子渗透能力也有显著影响。最后,探讨了碱激发胶凝材料所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可为进一步开展工业固废基碱激发胶凝材料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 李武, 许强, , 任凯驿

      DOI:

      Abstract:

      细粒含量对土体静态液化特性的影响机制较为复杂,且深受土体性质的影响.鉴于长江上游的攀枝花地区存在大量铁尾矿库,深入理解其静态液化特性对于确保尾矿库的安全至关重要.因此,为探究不同细粒含量对攀枝花地区铁尾矿静态液化特性的影响,采用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对细粒含量为0、20%、40%、60%、100%的铁尾矿进行研究,主要分析细粒含量对铁尾矿应力应变行为、静态液化潜势和临界状态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细粒含量对铁尾矿的静态液化特性具有显著影响;铁尾矿抗液化能力随细粒含量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复杂趋势,在该过程中存在两个阈值,其阈值会随着围压的增加而减小;由临界状态线可知,攀枝花铁尾矿在细粒含量为60%时最易液化.研究可为深入理解攀枝花地区铁尾矿库的静态液化特性提供参考.

    • 张鹏, 高谦, 王有团, 尹博, 李国平, 马春英

      DOI:

      Abstract:

      充填配料系统的计量误差是影响充填体质量关键因素,为揭示由计量误差引起的质量分数和泵送剂掺量波动对充填材料工作性能影响的主效应、交互效应、显著性、规律和机理,并确定工业施工标准,基于水泥水化机理和泵送剂作用原理,利用响应面和方差分析法开展力学性能、流动性能和流变性能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结果表明:(1)质量分数和泵送剂掺量的±1%波动主效应显著影响充填材料28d强度、稠度、塌落度、扩展度和平均黏度,交互效应显著影响28d强度、稠度和平均黏度,影响规律有正相关、负相关和先负后正;(2)质量分数和泵送剂掺量波动会导致充填料浆内自由水比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充填材料工作性能;(3)质量分数波动范围应保持在78-79%,泵送剂掺量波动范围应保持在1%-2%。研究结果为充填配料系统建设和配料设备精度调校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工业生产指导意义。

    • 顾清华, 白书宇

      DOI:

      Abstract:

      "针对矿用挖掘机发动机故障类别不均衡,导致故障诊断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鲸鱼算法(WOA)优化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GBM)的矿用挖掘机发动机智能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利用递归特征交叉验证消除法(RFECV)对采集的挖掘机发动机故障数据的特征进行提取,删除不相关的特征.其次,采用Focal-Loss改进LightGBM 的损失函数,提出一种改进的WOA对LightGBM 的超参数寻优,构建新的诊断模型.最后,利用某矿山挖掘机发动机故障数据进行验证,并与常见的集成模型、调优框架和诊断算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矿用挖掘机发动机故障诊断模型IWOA-LightGBM 的准确率和F1分数分别为98.08%和98.53%,诊断性能较好,可为矿山机械设备的智能诊断提供参考."

    • 马瑞, 欧阳顺利

      DOI:

      Abstract:

      本文以尾矿和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为主要原料,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镉利用微晶玻璃制备技术成功制备出了CaO-MgO-Al2O3-SiO2 (CMAS)系矿渣微晶玻璃,通过DSC、XRD、SEM和拉曼光谱等手段对掺杂镉的微晶玻璃析晶特性进行了表征;同时,对密度、抗折强度、热膨胀系数、维氏硬度毒性浸出试验(TCLP)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随着镉含量的增加,析晶峰的半高宽逐渐增加,促进了微晶玻璃的析晶,但是主晶相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微晶玻璃内相关元素因为镉的加入发生了解聚效应,改变了玻璃的显微结构。除此之外,玻璃的抗折强度和维氏硬度呈强化趋势,通过TCLP检测,镉的浸出率最高为0.03037mg/L,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最高浸出浓度。因此,添加镉制备微晶玻璃是一种解决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可行办法。

    • 高志新, , 徐效栋, 陈玉, 李文林, 孙路路

      DOI:

      Abstract:

      为解决阻化剂防火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阻化材料渗透性差、渗流范围难以监测等技术难题,在研究的阻化材料中添 加具有渗润作用及荧光示踪作用的罗丹明B。通过接触角测定试验、真三轴煤体渗流试验、热重分析试验,对增润阻 化材料进行了渗润性能和阻化性能的相关测定。研究发现:添加罗丹明B可提高原有阻化液的渗润性能,并且仍具有优 良的阻化性能。当罗丹明B添加量在0.1‰时,其渗润、阻化性能最优,接触角相较于未经处理的煤样降低了40.56°,渗透率提高70%左右,干裂温度提升80.13 ℃,着火温度提高40.2℃.研究结果对渗润范围的快速表征及原位阻化工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左昊, 张广有, 周泽森, 李仕宾, 曲治,

      DOI:

      Abstract:

      基于厚硬顶板直覆型沿空巷道冲击失稳问题,以山东某矿63上06工作面沿空巷道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直覆型顶板破断特征、释能机制及沿空巷道冲击失稳能量判别准则,阐明厚硬顶板直覆型沿空巷道冲击失稳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厚硬顶板直覆采场“板-壳”覆岩结构失稳演化具有周期长、覆岩运移控制范围广及顶板破断动载突出的特征,相比一般巷道,厚硬顶板直覆型巷道受动载扰动影响更加突出;受直覆型厚硬顶板大范围悬顶影响,“板-壳”覆岩结构运动将会增加沿空巷道超前静载,同时会向下传递剧烈动载,两者共同作用使直覆型厚硬顶板破断产生超强动载,从而引起巷道发生冲击失稳;现场实例表明,直覆型厚硬顶板初次破断尺寸为58m,破断释放能量3.5×1107 J,传递至巷道的能量为8.9×105 J,周期破断尺寸为28m,释放能量为1.7×107 J,传递至巷道的能量为4.36×105 J,小于63上06沿空巷道临 界冲击能量1.25×106 J,表明常规条件下直覆型厚硬顶板初次破断或周期破断不会诱发巷道冲击失移;提出了“工作面匀速或低速开采+直覆厚硬顶板深孔爆破预裂+强化超前支护”的综合防控对策,并在煤矿现场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研究成果可对类似工程地质条件下厚硬顶板直覆型沿空巷道冲击失稳防控提供一定参考。

    全选
    显示模式: |
    • 露天转地下边坡境界矿柱破坏演化特征及稳定性研究

      李 胜, 路增祥

      Abstract:

      针对司家营露天矿不具备平面扩界条件,转地下开采后需留设边坡境界矿柱的情况,采用重度增加法研究了该矿转地下开采后边坡境界矿柱的稳定性问题,得到了边坡境界矿柱应力场、位移场以及塑性区随重力加速度变化的演化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1)初始重力加速度下,留设40m厚的边坡境界矿柱能够保证地下开采安全,避免露天边坡产生垮、冒、滑等失稳现象;(2)随着重力加速度的增加,边坡境界矿柱的渐进式失稳破坏可划分稳定、轻微变形、严重变形和失稳破坏4个阶段,矿区N22~N26勘探线范围内的露天坑西侧边坡,是边坡产生垮、冒、滑等失稳现象的最危险区域;(3)边坡境界矿柱受地下开采卸荷的影响,最大主应力基本在30MPa以内,最小主应力及其分布范围增幅较大,拉应力值达到3MPa以上,超过了岩体的抗拉强度,易产生张拉破坏;(4)边坡境界矿柱的位移变化与塑性区扩展特征与拉应力的特征相一致,由露天坑西侧边坡的坡脚向坡顶扩展。当重度增加到2倍的初始重力加速度时,矿区N22~N26勘探线范围内,塑性区向上扩展到了坡顶,最大位移量达到1.5m,边坡会产生整体失稳破坏。研究结果对矿山转地下开采后防控边坡失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1
    • 微生物复垦对排土场灌草组合生态恢复及土壤改良的影响

      刘慧辉, 毕银丽

      Abstract:

      摘 要:研究不同处理对排土场灌草组合模式紫穗槐+紫花苜蓿植被指数和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对土壤因子的影响。设对照(CK)、接种AMF、接种DSE以及AMF+DSE四种处理,使用无人机高光谱遥感进行遥感数据分析并测定植物及土壤因子。研究表明,6至10月,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提升显著,AMF+DSE处理提升幅度最大。紫花苜蓿和紫穗槐的光合指标在对照与接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紫穗槐蒸腾速率与CO2量子效率均在AMF+DSE处理有最大值。在6至8月,土壤有机质在接种AMF处理及双接菌处理大幅度提升,速效磷在AMF处理有最大值且有大幅度提升,土壤全氮在双接菌处理有最大值。接菌处理的pH值相较于6月份均有大幅度下降,而对照处理略有提升,电导率在双接菌处理有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土壤蔗糖酶在AMF处理有最大值。在排土场使用接菌处理能显著提升土壤养分,增加土壤固碳潜力。

      • 1
    • 生态脆弱地区建设绿色矿业集群的生态-技术-经济协同路径

      钟媛, 高志刚

      Abstract:

      基于生态-技术-经济协同演进视角,该文运用超效率SBM模型结合GML指数方法测度了矿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系统评估了新疆矿业产业集群的绿色发展水平。结果显示,新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仍是制约矿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区位熵方法量化分析新疆矿产资源产业集聚程度,发现其呈现“高集聚、低绿色、弱链条”特征,存在集群“虚胖”现象;借助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聚集度、绿色发展及经济间的动态关系,表明绿色效益对矿业集群聚集度影响显著,绿色效益与产业集聚的协同效应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形成了“绿色技术-产业集聚-经济增效”的正反馈机制;需构建以“生态增值、技术赋能、网络协同、结构优化”为核心的“四位一体”绿色发展体系,为生态脆弱地区矿业集群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

      • 1
    • 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在竹仔岭骨料厂的应用探讨

      吴兴刚

      Abstract:

      采用分布式控制系统(DCS),通过硬件冗余配置、Modbus通信协议集成及先进控制算法的实施,对竹仔岭骨料厂破碎、筛分、制砂及水循环控制等全流程工艺进行设计和优化,分析其在物料平衡、设备监控、能耗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效果。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显著缩短了设备启停时间,降低空载能耗15%,故障停机率减少30%,备件库存周转率优化35%,吨骨料水耗从3.2 m3降至2.56 m3,年节水25万t,企业实现综合能耗下降18%,设备全生命周期延长3-5年,解决了高粉尘环境、雷击或电源波动对信号传输以及电路运行等技术难点,为骨料加工等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技术参考。

      • 1
    • 新型阳离子捕收剂磷矿反浮选脱硅试验研究

      刘燕, 陶东平

      Abstract:

      为有效解决传统磷矿反浮选脱硅阳离子捕收剂选择性差、仅适用于弱碱环境分选的难题,研发了一种新型高效且适用于弱酸性环境分选的阳离子捕收剂SDTQ,并采用该药剂对贵州某硅镁质磷矿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当pH 6且SDTQ用量达到25 mg/L时,纯矿物石英展现出约100%回收率,而氟磷灰石无明显可浮性;人工混合矿浮选中,在pH 6、SDTQ用量为100 mg/L的条件下,氟磷灰石和石英分离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以pH 6脱镁磷精矿矿浆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捕收剂用量条件试验,确定最佳SDTQ用量为1.1 kg/t。在该药剂用量下进行开路试验,获得了磷精矿中P2O5品位35.38%、P2O5回收率85.40%、酸不溶物(A.I.)含量5.53%的分选指标。最后通过一粗一精一扫的闭路流程获得了磷精矿中P2O5品位35.49%、P2O5回收率90.31%、酸不溶物(A.I.)含量9.81%的良好指标。相比十二胺,SDTQ使磷精矿品位提高了2.05个百分点,回收率提高了10.02个百分点。Zeta电位和接触角测量结果表明,SDTQ通过静电作用选择性地吸附于石英表面,强化石英与氟磷灰石之间疏水性差异是实现磷矿反浮选高效脱硅的关键机制。原子力显微镜和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SDTQ捕收剂借助季铵阳离子基团与长链烷基的协同作用,以物理吸附的形式作用在石英表面。SDTQ捕收剂可提高磷矿品位,降低药剂成本,并兼具经济与环保优势。

      • 1
    • 黄沙坪多金属选厂钼铋硫选矿工艺优化试验研究

      张永忠

      Abstract:

      针对黄沙坪多金属选厂因混浮工艺中过量硫化钠抑制导致铋硫分离困难,产生大量低品位铋中矿堆存问题,在对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钼铋硫选矿工艺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原矿中含钼0.061%,铋0.048%,采用长矿院自研药剂B11和CK-S,通过磨矿-除铁-钼铋等可浮-钼铋粗精矿分离-等可浮尾矿选硫工艺流程,获得Mo品位38.57%,回收率45.10%的钼精矿;Bi品位37.21%,回收率68.38%的铋精矿。选钼铋后的尾矿进入选硫作业,经一粗三精两扫获得硫精矿S品位23.17%,回收率32.66%的选矿指标。相较于原工艺流程,新工艺铋品位从4.86%提升至37.21%、新增硫产品S品位23.17%,实现了铋、硫的高效回收,解决了原工艺铋硫回收率低、资源浪费问题。

      • 1
    • 活性氧化镁沉淀提取矿山离子型稀土试验研究

      郭江凤, 周贺鹏

      Abstract:

      离子型稀土矿铵盐沉淀提取稀土过程会导致受纳水体富营养化、水生态平衡被破坏,引发周围土壤酸化板结、威胁人类健康等连锁生态问题。针对此类氨氮污染问题,以龙南某离子型稀土矿浸出液为研究对象,开发制备了轻烧无氨高活性氧化镁沉淀剂,研究其对稀土沉淀行为的影响;同时采用XRD、SEM、TG-DTG表征对不同氧化镁体系下的沉淀产物进行了系统对比。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氧化镁反应活性远高于工业氧化镁。采用活性氧化镁作沉淀剂,最佳沉淀条件(用量比为8、反应温度90 ℃、反应时间4 h)下可获得纯度为37.45%,沉淀率为96.17%的沉淀产物;而工业氧化镁作沉淀剂时,获得的沉淀产物纯度为32.07%,沉淀率为90.17%,均更低。活性氧化镁体系下得到的稀土混合氧化物出现明显的Y2O3、Dy2O3等衍射峰,且产物结晶发育优于工业氧化镁体系,表面致密光滑、轮廓清晰、颗粒均匀。研究结果为离子型稀土矿的绿色化学提取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 1
    • 缓倾斜坚硬顶板水力压裂响应特征及其破坏规律研究

      赵志鹏, 刘浩

      Abstract:

      为了研究缓倾斜坚硬顶板水力压裂作用下岩层裂缝展布规律以及确定水力压裂起裂应力范围,以宽沟煤矿I010206工作面为研究背景,结合顶板围岩材料力学性质,制作了岩石相似材料试件,采用真三轴水力压裂实验装置,进行不同应力与起裂压力物理模拟实验,得出不同应力与起裂压力下岩石裂缝展布规律以及裂缝发育时空分布特征,结合数值模拟软件充分分析岩石在不同应力与起裂压力作用下裂隙三维空间分布特征,并将实验所得结果运用现场,得出以下结论:①水平应力差显著影响裂缝扩展形态,低应力差下裂缝呈单侧优势扩展且面积较大,高应力差下裂缝趋于对称双翼状且扩展阻力增加;②声发射事件数、幅值及空间分布与裂缝起裂、扩展过程高度相关,幅值峰值达83.2~121.1dB,事件数达3698~4702个,可有效表征损伤临界状态;对比分析3组数值模型结果可知,当水平应力差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导致水力裂缝扩展的阻力增大,限制裂缝的进一步扩展。在较高水平应力差下,裂缝的总面积会减小。③确定宽沟煤矿坚硬顶板水力压裂临界起裂压力范围为10.80~16.79 MPa,建议最低施工压力为16.79MPa,工程案例验证了定向分段压裂方案的有效性,显著降低了悬顶面积与冲击风险。研究结果为深部矿井顶板压裂方案设计与灾害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 1
    • 基于应力解除法与快速应力边界法的含断层条件下地应力规律研究

      杨宁, 钟周颖

      Abstract:

      掌握金属矿山工作面地应力分布规律对矿山安全生产至关重要。针对某锂辉石矿体含断层构造条件下的工作面地应力分布复杂难题,结合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探究了地应力分布规律。基于实测数据,运用了快速应力边界法模拟出地下工程在真实地应力场作用下的初始状态,显示出各断层上盘的上部与下盘的下部地应力集中,而其它位置应力分布有较好的层次性;通过数值模拟反演数据显示,在跨越断层两侧的工作面地应力等值线发生突变,尤其是当断层密度较大时,地应力由7 MPa增大到20 MPa;在未含断层处,实际测量地应力结果与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应力值较为吻合,这表明快速应力边界法能准确地反映工程实际中的地应力状态,并且可以弥补地应力实测点基本要避开断层等不良结构面的不足。

      • 1
    • 自我牺牲型领导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一个双重链式中介效应模型

      刘舒怡, 栗继祖

      Abstract:

      安全生产是矿山智能化转型的根基,为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效能,有效降低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基于工作-家庭资源模型,引入角色超载、领导认同、工作-家庭增益和工作-家庭冲突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了一个双重链式中介模型。基于问卷调查,收集了502份有效数据,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假设检验。研究表明:自我牺牲型领导对矿工不安全行为具有显著的直接抑制作用;自我牺牲型领导既通过领导认同与工作-家庭增益显著负向间接影响矿工的不安全行为,又通过角色超载与工作-家庭冲突显著正向间接影响矿工的不安全行为。矿山企业管理者应关注员工的工作-家庭协调关系,及时调整管理策略和领导风格,减少事故风险。

      • 1
    • 萘基羟肟酸对钛铁矿与钛辉石浮选的影响

      Abstract:

      钛铁矿和钛辉石性质相近,浮选分离难度较大。通过浮选试验、Zeta电位测试和吸附量测试,探讨萘基羟肟酸在钛铁矿和钛辉石矿物表明的吸附方式和作用机制,明确影响浮选性能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萘基羟肟酸在钛铁矿表面的吸附量显著高于钛辉石,对钛铁矿表面电位的影响比对钛辉石表面电位的影响大,这种吸附差异增加了钛铁矿与钛辉石的浮选差异。实际矿石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萘基羟肟酸作为钛铁矿捕收剂,浮选闭路试验可以得到TiO2品位47.26%,回收率为80.60%的钛精矿,实现钛铁矿和钛辉石的浮选分离。研究为钛铁矿新型浮选药剂的开发和钛矿浮选工艺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 1
    • 考虑巷道层理分布的掏槽方式优化研究

      武卜强, 刘浩杉

      Abstract:

      掏槽爆破作为巷道掘进的关键环节,其破碎效果直接影响爆破块度与施工效率。然而在节理层理结构发育的岩体中,岩层中节理的性质和方向会影响爆炸载荷下的损伤模式,易导致掏破碎效果不佳影响后续作业。为揭示层理结构对掏槽爆破响应的影响机制,本文以某矿巷道为工程背景,构建考虑节理倾角的准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ALE流固耦合算法对比分析了无层理与含层理工况下应力波传播与损伤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层理结构显著削弱了应力波耦合强度,导致中心区域未形成有效贯通。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增加辅助掏槽孔的优化设计,并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优化方案有效增强了掏槽中心区域的能量聚集效应,提升了贯通性与破碎质量,降低了大块率。研究为复杂结构面条件下掏槽爆破设计与岩体响应调控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工程参考。

      • 1
    • 粉煤灰基泡沫混凝土试验研究及矿井充填工业应用

      钟兴昌

      Abstract:

      坤宇公司上宫金矿部分区域矿岩破碎,拟采用上向进路采矿法,然而矿山尚未建成充填系统,为解决采充矛盾,保证采矿工业试验顺利开展,决定采用轻质泡沫混凝土充填空区。文章首先开展坍落度试验,探索不同水泥用量条件下,泡沫混凝土料浆达到膏体状态时的基础数据;进一步开展不同水泥添加量、不同的粉煤灰掺入量的强度配比试验,得到充填体强度基本参数,并结合采矿方法推荐充填配比、分析充填成本。进一步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手段,研究分析粉煤灰基泡沫混凝土胶凝机理。最后,通过工业试验验证了粉煤灰基泡沫混凝土的实际充填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粉煤灰基泡沫混凝土材料成本103.8元/m3,较传统水泥泡沫混凝土成本下降46%;工业试验充填吨矿成本42元/t,与试验研究结果一致。粉煤灰基泡沫混凝土充填技术具有投资少、建设周期短、充填成本合理等优点,可在小规模贵金属矿山推广应用。

      • 1
    • 低碳经济视角下水泥-粉煤灰-碳化钢渣胶凝体系在尾砂充填中的性能研究

      孙勇, 邱景平

      Abstract:

      针对传统尾砂胶结充填技术依赖高碳排放、高成本的水泥作为胶凝材料这一现状,提出了一种新型水泥-粉煤灰-碳化钢渣三元胶凝体系(配比为水泥40%、碳化钢渣30%、粉煤灰30%),通过协同利用工业固废(粉煤灰与钢渣),构建了兼具低碳与经济性的充填胶凝材料。结果表明:由于水泥具有较快的反应速率,以水泥作为胶凝材料时充填体试块的早期抗压强度略高于水泥-粉煤灰-碳化钢渣体系;然而水泥-粉煤灰-碳化钢渣体系在28天养护后抗压强度与水泥基充填试块相当,其强度增长源于粉煤灰后期持续水化生成的水化凝胶;水泥-粉煤灰-碳化钢渣体系充填料浆流动性优于水泥体系,粉煤灰的“滚珠效应”及体系的微结构优化显著降低了颗粒摩擦阻力。与碱激发胶凝材料相比,水泥-粉煤灰-碳化钢渣体系在保持相近力学性能的同时,避免了强碱原料的高成本与潜在环境风险。碳化钢渣采用湿法碳化工艺处理,通过CO2与钢渣中活性矿物的反应实现固碳与性能优化。经济性与环境效益方面,水泥-粉煤灰-碳化钢渣体系生产成本较水泥降低22%,碳排放减少63.6%。该体系通过钢渣资源化利用,同步解决固废堆存、充填成本与碳排放难题,为矿业碳中和目标提供创新技术路径。

      • 1
    • 江西某离子型稀土矿山边坡稳定性研究

      陈 飞

      Abstract:

      江西省龙南县某稀土矿区因长期采矿作业及复杂自然环境影响,边坡稳定性问题日益突出。为明确主要影响因素,结合现场实地调查与资料分析,系统评估了研究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及边坡稳定性特征。通过钻探取样与室内试验获取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基于理正岩土软件构建边坡1-1’剖面模型,并采用圆弧滑动法与折线型滑动法分析,分别模拟天然工况与暴雨工况下的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显示:在天然工况下,边坡安全系数为1.59,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安全系数降至0.913,处于不稳定状态。降雨条件显著降低土体抗剪强度,提升孔隙水压力,是引发边坡失稳的关键因素。研究成果可为矿区边坡防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同类型矿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 1
    • 基于HEC-RAS的露天转地下开采地表塌陷区径流入渗规律分析

      宋永亮, 赵 永

      Abstract:

      目前我国许多矿山从露采阶段转入地下开采阶段,露天转地下崩落开采过程中,随着上覆围岩变形破裂,渗透性急剧增加,为强降雨入渗提供了通道,易诱发井下突水等灾害。为准确评估强降雨条件下塌陷区径流入渗量,提出了一种基于地表汇水入渗区精确划分的降雨入渗量计算方法,以海南矿业石碌铁矿为工程背景,结合地表塌陷变形及矿区地表汇水数值模拟结果,划分了不同开采状态下冒落带、导水裂隙带及径流区等入渗区,分区域计算了暴雨条件下降雨入渗量。结果表明,北一采场塌陷区径流入渗量由现状条件的182874m3/d增加到开采完毕时的218118m3/d,增加了35244m3/d。进一步划分了三个防渗等级区域,提出了不同区域防渗措施建议:其中一级防渗区域为冒落带及导水裂隙带被积水淹没区域,采用分层填充地裂缝、铺设防渗膜及抽水机抽排综合防渗措施。研究结果可为矿山排水系统的设计及突水灾害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 1
    • 西部矿区高强度开采地表裂缝发育特征及预测研究

      杨振强, 张琰君,

      Abstract:

      地表裂缝会加速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诱发滑坡、崩塌等次生地灾灾害,制约地区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揭示高强度开采地表裂缝发育特征,以某矿615工作面为工程背景,综合采用现场实测、实验模拟、理论分析、工程应用等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按变形性质不同,地表裂缝分布类型以拉张型、台阶型和塌陷型为主,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面内裂缝扩展周期缩短、闭合度降低。地表裂缝发育程度相比与一般地质开采条件更强,宽度为0~100mm、10~500mm和大于500mm的裂缝数量分别占38%,56%和6%。覆岩裂缝伴随厚硬岩层破断同步发育最终贯通至地表,以发育程度为界沿横向呈现出分布特征。基于地表裂缝临界变形值,预测得到走向、下山和上山裂缝角分别为79.8°、74.1°和79.5°,最大相对误差7.1%,并给出了贯通型裂缝产生的深厚比临界值计算公式。研究成果对矿区土地修复及防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1
    • 基于灰色关联-正交试验法的含陡倾弱层边坡稳定性敏感度分析

      张卫中, , 康钦容

      Abstract:

      含陡倾软弱夹层边坡常因滑动面沿软弱夹层发育而失稳,针对含陡倾软弱夹层露天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问题,提出一种灰色关联—正交试验复合算法,结合正交试验设计、极差分析与灰色关联法,对云南某露天矿边坡进行实例研究。通过强度折减法计算边坡安全系数,设计四水平五因素正交试验L16(45),分析软弱夹层厚度、倾角、距坡面距离、内摩擦角及粘聚力等因素对露天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软弱夹层倾角对边坡稳定性影响最显著,其极差占比达50.94%,其次为软弱夹层内摩擦角,其极差占比达21.89%,其余因素影响较弱。复合算法与传统极差分析结果趋势一致,但敏感性排序更清晰,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研究建议边坡设计时应控制边坡角小于软弱夹层倾角,并通过提升软弱夹层内摩擦角增强边坡稳定性。通过量化关键因素的敏感性权重,为灾害预警、支护设计及应急处置提供理论支撑。

      • 1

    主管单位: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总编:褚洪涛

    主编:尹彦波

    副主编:罗园园

    创刊:1981年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005-2763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43-1215/TD

    刊期:月刊

    联系电话:0731-88671578

    E-mail:kyyk@chinamine.org.cn

    • 最具影响力论文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