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最新录用
- 下载排行 过刊浏览
2021年第卷第1期
2021年第卷第1期
-
废水中金属离子对氧化锌浮选的影响
Abstract:
针对铅锌选矿废水对氧化锌浮选造成不利影响的问题,研究废水影响氧化锌浮选的主要原因,揭示选矿废水影响氧化锌浮选的机理。考察了铅锌选矿废水的pH值和各种金属离子浓度对氧化锌浮选的影响,结果表明钙离子对氧化锌的影响较大,主要原因是钙离子影响捕收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碳酸钠可以消除废水中钙离子影响,改善氧化锌浮选。研究为废水回用和提高氧化锌资源的利用率提供参考。
-
地浸铀矿山退役采区地下水中铀种态的PHREEQC模拟研究
Abstract:
本文选取我国西北某地浸铀矿山退役采区地下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取样分析,研究了该区地下水中铀含量和其它理化性质。采用地球化学模型PHREEQC计算该区水环境中铀的赋予形态并通过改变模拟条件模拟铀的形态在不同pH、温度、SO42-浓度和NO3-浓度下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地下水铀的价态接近100%为U(Ⅵ),其形态主要以UO2SO4、UO22+、UO2(SO4)22-和UO2NO3+的形式存在,占比分别为72.0%、20.7%、7.2%、0.1%。通过模拟得出:当pH=2~5时,UO2SO4一直是该水环境中的优势种态,随着pH值的持续增高,UO2(OH)2显著增加并在pH=5之后成为优势种态;当温度在10~40℃范围内时,UO2SO4始终是该水环境中的优势种态,随着温度升高,UO2SO4含量也缓慢升高;随着SO42-浓度的降低UO2SO4会减少,当SO42-浓度低至0.005 mol/L后UO22+成为优势种态;随着NO3-浓度的降低UO2NO3+会缓慢减少,但其中的优势种态依然为UO2SO4。
-
微型桩框架梁组合支挡结构的模型试验研究
Abstract:
目前关于抗滑微型桩与联系梁组合支挡结构的相关研究较少且不成熟,存在工程实践领先理论研究的情况。为探究在边坡坡面布设的多排斜向连接微型桩框架组合结构的抗滑效果和微型桩受力破坏规律,本文采用相似模型试验的方法得到了如下结论:当模型坡顶沉降位移达到200mm时,三种工况下坡顶承受荷载分别为7.5t、26.5t和36.5t,多排斜向连接的微型桩框架梁结构可有效提高边坡的承载力,减小桩间距也能提高边坡的承载力;从坡顶向坡脚的各排微型桩破坏形式不同,抗滑段弯曲破坏依次减弱;各桩沿桩身的弯矩都呈S形分布,上半部分为正弯矩,下半部分为负弯矩,正负弯矩分界点位于滑面上方一定位置处,弯矩极大值点在滑面下方2~3倍桩径处;靠近坡顶和坡脚的微型桩所受土抗力相对较大,工程设计时应该重点关注这些微型桩的抗弯能力。试验结果对了解多排斜向布设微型桩框架梁结构的支护效果和破坏形式具有参考意义。
-
基于SA-VAEGAN的浮选精矿品位检测
Abstract:
针对矿物浮选过程中泡沫图像处理的精矿品位建模存在有效泡沫图像样本缺乏、模型检测精度不足、泛化能力和鲁棒性较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变分自编码生成对抗网络模型。其中,生成器使用由编码器和解码器组成的变分自编码器,编码层引入自注意力机制使卷积操作能更好地捕捉长距离依赖,获取全局信息,生成高质量的图像。判别器中嵌入分类器使其不仅有判别真假的功能,还能实现检测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有较强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有效地提高了泡沫图像识别精度。
-
近距离煤层回采扰动下巷道分区段底鼓控制方法研究
Abstract:
针对近距离煤层开采过程中下伏煤层巷道底鼓问题,本文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某矿近距离煤层巷道底鼓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上伏煤层工作面推进,下伏煤层巷道所受应力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特征,应力峰值出现在工作面距巷道15m位置,该处巷道最大垂直应力达28.5MPa,巷道顶底板及两帮位移分别达195mm、773mm与135mm,巷道底板变形最为严重。据此研究提出了巷道底板切槽卸压与“U型钢+反底拱”加强支护相结合的分区段底鼓控制方法,给出了合理的切槽卸压参数。通过现场实践,巷道底板切槽卸压段与加强支护段的底板最大垂直位移分别降低62.1%与58.1%,实现了近距离煤层巷道底鼓的有效控制。
-
交联阳离子淀粉絮凝剂的制备及对煤泥水絮凝性能的研究
Abstract:
为处理煤泥水,制备了交联阳离子淀粉絮凝剂。对所制备样品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光谱(XRD)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进行表征分析,并以煤泥水为测试对象,考察了絮凝剂添加量、煤泥水浓度、离子浓度、煤泥水pH对煤泥水絮凝性能影响。SEM、XRD以及FT-IR结果表明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醚化剂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GTA)成功合成在淀粉骨架上且阳离子淀粉交联成功。将合成的交联阳离子淀粉与市售的阴(阳)离子聚丙烯酰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交联阳离子淀粉在处理煤泥水后,浊度低、絮体压缩率高、pH适用范围广,且滤饼水分含量低。EDLVO理论分析表明交联阳离子淀粉絮凝剂的添加明显降低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促进微细颗粒聚集沉降。
-
某金矿选矿厂浮选高效化改造实践
Abstract:
某金矿选矿厂针对浮选作业,开展了一系列高效化改造,重点加强了粗颗粒矿物回收效果,同时按照“能收早收”的优化思路,在浮选中间环节新增两个精矿产出点,降低了有用矿物在浮选循环中的损失几率。改造投用后,该金矿浮选回收率提高了1.34%,年新增黄金产量52.86公斤,新增经济效益1955.74万元。
-
混合层黏土内层水化和溶胀机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Abstract:
地表中超过70%的黏土是混合层类型,了解其溶胀行为对于减少膨胀土地质灾害和矿业研究开发至关重要。通过编写水分子插入和相互作用能计算分子动力学脚本,首次比较了最主要的伊-蒙混合层黏土与纯蒙脱石之间溶胀行为的差异,捕捉了基础层间距、相互作用能等量化的参数随水化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混合层黏土相比于蒙脱石有着更小的溶胀,由于不对称的内层与混合的平衡阳离子。随着水化量增加,黏土与黏土之间、黏土与阳离子间的相互作用能会不断下降;而黏土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则会增加,并且会严重促进溶胀,其中库仑相互作用扮演着主要的、积极性的作用;K+浓度越高,这些现象就越明显。本工作定量揭示了混合层黏土的溶胀机制及黏土-水相互作用,为减少黏土膨胀、实现岩土灾害宏(微)观防治奠定了基础。
-
硝酸盐还原菌群的富集及其去除酸法地浸矿山地下水中硝酸盐的研究
Abstract:
为去除酸法地浸矿山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本文采用富集反应体系从不同地区岩石样品中富集得到了硝酸盐还原菌群,研究了其对酸法地浸矿山地下水中硝酸盐的还原作用。结果表明,共富集得到了3组有硝酸盐还原能力的菌群,但只有从西北某退役铀矿山岩芯样中富集的菌群能适应酸性铀污染地下水环境,并表现出较好的硝酸盐还原能力,该菌群能在10 d内将酸法地浸矿山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从100 mg/L降至1 mg/L,地下水的pH值由3.0提高至5.0左右,其优势菌为Tumebacillus,占比达到31.62%。
-
离子型稀土矿抗剪强度指标特征及影响因素
叶云雪,
Abstract:
由于离子型稀土矿通常采用原地浸矿工艺,降低了矿山的抗剪强度,从而诱发边坡失稳。本文利用室内试验研究不同初始干密度、初始含水率和孔隙溶液类型下矿体抗剪强度指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初始含水率一定时,矿体的粘聚力与初始干密度呈正相关,内摩擦角随初始干密度变化不大;当初始干密度一定时,矿体的粘聚力与初始含水率呈负相关,内摩擦角随初始含水率增加略微增大;在不同初始干密度、含水率影响下Ccu和C'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当初始干密度、含水率一定时,CU试验、UU试验与快剪试验的C、φ值大小关系分别为:Cq > Cuu > Ccu, φcu ≈ φq;当孔隙溶液分别为硫酸铵溶液、硫酸镁溶液和硫酸铵、硫酸镁等比例混合溶液时,矿体的Cuu大小关系为:硫酸镁溶液 > 混合溶液 > 硫酸铵溶液,且硫酸镁作为孔隙溶液时矿体的Cuu和Cq值接近一致。研究结果为离子型稀土在无氨氮或少氨氮开采工艺中矿山边坡的稳定性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
基于DCF法-市场法的矿业项目并购估值研究——以Lion项目为例
Abstract:
为了摆脱资源短缺的困局,我国矿企开始到海外投资矿产资源,矿业项目估值作为投资分析和决策的基础工具,可以帮助企业经营者更好地把握对未来的预测和管理,确保矿业投资的最佳效益。基于DCF法和市场法构建了矿业项目并购估值模型,并以非洲Lion矿山项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对评估结果对比分析并结合当前矿业市场进行验证,进而判断并购行为是否正确。结果表明:在基准日时点完成标的项目的并购交易是一次正确的决策,DCF法与市场法相结合的评估方法与传统评估方法相比是更加科学合理的,可以为矿业投资并购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
基于双重预防机制的磷矿山安全管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Abstract:
为降低磷矿山生产作业事故发生概率,预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借鉴前人矿山智能化建设经验,落实“双重预防机制”在磷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以J2EE为开发平台,SpringMVC为开发结构,采用B/S与C/S相结合的模式,结合WebGIS和三维地图可视化等信息技术,设计集安全检查管理、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于一体的智能化综合安全管控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系统移动端和PC端的跨平台协作切实满足磷矿山双控工作需求,实现对风险隐患的闭环管理和动态管控,有效降低磷矿事故发生概率,提高人员工作管理效率,创建磷矿安全管理新模式。
-
现场混装乳化炸药技术在金川龙首矿的应用
Abstract:
为解决金川龙首矿进路回采爆破装药效率低、安全性低、劳动强度大及爆破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了采用现场混装乳化炸药爆破技术。通过理论计算及试验确定了混装乳化炸药的相关参数,并制定了爆破参数设计合理性的评判公式,初步计算判断参数设计是合理的。通过现场试验,对比分析得到:进路回采采用现场混装乳化炸药爆破技术,装药效率提高了35.5%,服务能力增加21.3万吨/年,爆破进尺增加了0.23m/炮,崩矿量增大了一倍,爆破单耗节省25.8万/年,爆破物品管理及人工作业安全性更高,劳动强度更低。
-
新型捕收剂KP16浮选滇西铜铅多金属矿试验研究
Abstract:
铜、铅在国家发展和建设中占有重要地地位,但随着铜铅易选矿石的逐渐消耗,铜铅难选矿石的研究成为必然。本研究以滇西某低品位铜铅复杂多金属硫化矿为研究对象,采用“铜铅混合浮选-铜铅分离-铅硫分离”的工艺流程,应用新型高效的环保捕收剂KP16与乙基黄药相结合,作为组合捕收剂浮选该矿石。闭路试验显示,铜、铅、银得到了高效回收,最终获得的铜精矿铜品位24.48%,含铅5.50%,铜回收率为83.69%,铜精矿含银479.6g/t,银回收率为48.44%;铅精矿的铅品位为66.21%,含铜0.55%,铅回收率为91.29%,铅精矿含银110.7 g/t,银回收率为29.14%;铜精矿、铅精矿中的银总回收率为77.58%。为该矿石高效综合利用提供技术依据,对同类型矿石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
不同加载路径含瓦斯煤岩损伤演化规律分析
Abstract:
受载含瓦斯煤岩从屈服变形到失稳破坏后的损伤演化规律与加载应力路径有关,并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发生有着一定影响。依据能量守恒理论,分析推导了含瓦斯煤岩从加载到失稳破坏全过程的损伤因子表达式,对常规三轴加载和分段变速加载应力路径下含瓦斯煤岩在全应力应变过程中的损伤因子演化规律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加载应力路径下,在线弹性阶段,受载含瓦斯煤岩的损伤因子等于0,塑性变形阶段损伤因子开始快速增加,应力跌落阶段煤岩损伤因子急剧增长,进入残余强度阶段后,煤岩损伤因子增长率大幅减缓。瓦斯压力增大对煤岩的损伤发育有促进作用,造成含瓦斯煤岩失稳破坏瞬间的临界损伤因子和进入残余强度的损伤因子整体上增大,围压增大对煤岩的损伤发育有抑制作用,造成含瓦斯煤岩失稳破坏瞬间的临界损伤因子和进入残余强度的损伤因子整体上减小。与常规三轴加载相比,分段变速加载条件下含瓦斯煤岩失稳破坏瞬间的临界损伤因子及进入残余强度时的损伤因子整体上更大,煤岩试件破坏后的剪切滑移面整体上更明显,裂隙连通性整体上更好,裂隙开度也较大,破裂煤岩更容易分开。
-
羧甲基纤维素改性纳米零价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Abstract:
酸性铀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是一大难题,纳米零价铁(nZVI)在解决这一难题方面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但nZVI在反应过程中易出现团聚、氧化、反应活性降低等问题,制约了其在铀污染地下水修复中的应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利用羧甲基纤维素(CMC)对nZVI进行改性,制备出了含不同比例(0%、0.1%、0.5%、1.0%)CMC的CMC-nZVI,研究了它们的沉降性、抗氧化性、粒径大小以及它们去除酸性铀废水中U(Ⅵ)的性能。结果表明:随着CMC比例的增加,CMC-nZVI的粒径更小、分散性更好、抗氧化性更强,其中含1.0%CMC的CMC-nZVI的粒径最小,分散性最好,抗氧化性最强,在放置60天后无明显沉降及氧化现象;当酸性铀废水的初始铀浓度为5 mg/L初始pH为3时,含1.0% CMC的CMC-nZVI去除其中U(VI)的效果最好,去除率达到了97.64%,其pH值提高到了5.21。本研究为CMC-nZVI在酸性铀污染地下水修复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
高水压与高应力对岩石应力波传播速度的影响
Abstract:
深部高水压岩体工程爆破开挖时,围岩体承受高水压、高地应力和爆破动载荷共同作用。由于缺乏具有高水压和高地应力岩石的动力学试验方法和试验系统,其理论研究远落后于工程实践。本文基于自研的试验系统,对红砂岩进行应力波传播试验,以探索在高水压与高地应力共同作用下红砂岩的应力波传播衰减规律。结果表明,当冲击速度和轴向静应力一定时,随着水压的增加,红砂岩应力波波速逐渐增大,波速随水压的增加呈二次函数变化。在拟合函数中,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与轴向静应力之间呈现出线性相关,常数项与轴向静应力之间呈现出非线性相关。对于初始损伤较小的红砂岩,水压的存在导致岩石内部的裂隙被挤压,增强了岩石波阻抗,有利于应力波在岩石试件中的传播。
-
超临界CO2作用下不同煤厚煤岩体破裂过程声发射特性研究
Abstract:
将CO2注入到深部地层的不可采煤层中,是CO2长期封存的有效手段。但高温高压下达到超临界状态的CO2会大幅劣化煤体力学性能。为研究超临界CO2作用前后煤厚对RCR(岩-煤-岩)组合体单轴压缩破裂过程声发射特性的影响,对煤岩组合体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并进行声发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1)随煤厚的增加,组合体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声发射峰值计数、能量及累积能量呈下降趋势,声发射累计计数呈上升趋势,能量积聚时间变久,破坏时发生的应变和所需时间不同程度增大;(2)超临界CO2浸泡后,不同煤厚组合体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声发射峰值计数、累计计数、能量及累积能量降幅明显,破坏时发生的应变和所需时间不同程度减小;(3)超临界CO2作用后的组合体更易失稳,能量积聚时间变短。随着煤厚增加失稳趋势变大,但能量释放逐渐缓和。该研究成果可为CO2地质封存稳定性提供参考。
-
云南某高硫磁铁矿精矿脱硫选矿试验研究
Abstract:
铁精矿的硫超标不仅会增加冶炼生产成本,产生污染性气体,还会使钢发生“热脆”现象,降低钢的延展性、韧性和耐腐蚀性等。针对云南某高硫微细粒磁铁矿精矿进行了浮选脱硫试验,其中铁TFe含量为61.53%,硫含量为2.36%,含铁矿物主要为磁铁矿,硫主要赋存在磁黄铁矿中,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试验采用反浮选脱硫流程,并加入一种新型脱硫活化剂GLS-1,条件试验确定最佳药剂制度为粗选六偏磷酸钠400g/t、GLS-1 800g/t、丁基黄药(丁黄)100g/t+丁铵黑药(丁黑)50g/t、扫选丁黄100g/t+丁黑50g/t。经一粗一扫一精的闭路浮选流程,最终获得硫品位0.34%,硫回收率13.06%,铁品位62.34%,铁回收率91.52%的脱硫铁精矿。
-
改性铁尾矿微粉对中高强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
Abstract:
将不同掺量的改性铁尾矿微粉完全替代粉煤灰做矿物掺合料制备C50混凝土,并设置与铁尾矿微粉等掺量的粉煤灰组为对照,研究改性铁尾矿微粉对中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工作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铁尾矿微粉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工作性能;抗压强度随改性铁尾矿微粉掺量的增加而降低,各组较对应的粉煤灰对照组强度略低,相差范围在3.7-4.6MPa内,改性铁尾矿微粉在掺量为矿物掺合料总量的30%-60%时均满足C50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要求。改性铁尾矿微粉在掺量为矿物掺合料总量的40%-60%时,抗碳化性能随铁尾矿粉掺量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与粉煤灰对照组基本持平;抗渗透性能随铁尾矿粉掺量增加而减弱,但抗渗等级均能与粉煤灰对照组一致,为“非常低”;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抗冻性能均随铁尾矿粉掺量增加而增强,抗硫酸盐等级可以达到KS180,抗冻等级均可达到F300,且均优于粉煤灰对照组。综合看来改性铁尾矿微粉在掺量为矿物掺合料总量的40%-60%时可替代粉煤灰应用于中高强混凝土中。
-
2006(2):81-82,85, DOI:
Abstract:
分析了中国矿山安全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矿山生产环境、矿山技术设备和矿山生产管理是影响矿山安全的3个主要方面。提出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和建立健全高效的安全管理机制来加强矿山安全生产。
-
2008(5), DOI:
Abstract:
针对中金岭南公司统计工作的难点,以及原有统计软件单机运行、集成性差、工作效率不高的状况,结合多元化经营的实际情况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提出并设计开发了基于网络的中金岭南统计工作新平台,从技术上和流程上为企业统计工作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
2002(6):1-3,59, DOI:
Abstract:
生产矿山的配矿环节受多种条件的制约,作者在考虑各种配矿受限条件的基础上,用混合型整数线性目标规划方法研究了用于露放和地下矿编制短期生产配矿计划的数学模型,并论述了数学模型的解算方法。
-
1999(4):8-11, DOI:
Abstract:
半连续工艺系统因其环节数量多,环节之间的配合及设备类型对系统生产能力的影响甚大。本文主要研究半连续工艺系统中环节配合与设备选型的问题,以提高系统作业效率及总产出能力。
-
2008(5), DOI:
Abstract:
巷道工程的稳定是矿山生产的关键,巷道的变形破坏制约着矿山的生产,特别在高应力破碎软岩矿区,这一问题尤为严重。针对金川矿区的复杂地质构造条件,对影响巷道工程稳定的客观因素(地应力、地质构造、地下水、岩体时间流变效应等)和人为因素(开采扰动、爆破、巷道空间布置、支护方式等)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巷道优化布置和支护的合理建议,为矿山进行合理的巷道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
2008(5), DOI:
Abstract:
地形是区域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地形分析为人们研究地表演化过程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基于1∶10000比例尺DEM数据,在数字地形分析的基础上,对平朔露天煤矿区原始地貌和人工堆垫地貌的高程-平面面积、高程-地表面积和地表水系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堆垫地貌较原始地貌高度增加20~100 m;面积随着高程变化而变化,相同高程情况下人工堆垫地貌的表面积要比原始地貌大。人工堆垫地貌较原始地貌的面积在海拔1475,1425和1350 m处变化幅度大;矿区地貌景观特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工堆垫地貌呈塬面水平梯田形,顶上平坦,坡面为凸形;人工堆垫过程引起原始地貌地表水系的自相似性遭破坏,人工堆垫地貌出现了环形和放射状水系,现代水系格局尚未定型。
-
2008(5), DOI:
Abstract:
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背景、方式与效应等方面,比较了我国西部与国外落后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得出对西部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启示。
-
1997(2), DOI:
Abstract:
为了加快地下矿山建设速度,扩大开采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我国有色、冶金、黄金和化工等系统的众多地下矿山采用了进口或国产铲运机共900余台进行采场出矿和掘进出碴。在所使用的铲运机中,有64%为进口产品,不仅价格昂贵,且因关键件未国产化,无备件来源,导致数百台报废。80年代中期以来,长沙矿山研究院与有关企业合作,先后研制成功几种斗容2m3以下质量较好的小型铲运机,占领了国产铲运机70%以上的市场,解决了过去铲运机主要依靠进口的局面。但是,随着我国无轨矿山规模的扩大,原使用斗容2m3以下的小型铲运机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
2008(5), DOI:
Abstract:
针对"U"型通风工作面采空区上隅角容易积聚瓦斯,以渗流理论为基础,根据气体扩散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建立了顶板走向钻孔抽放采空区瓦斯流场模型。在Visual-Basic6.0平台上,利用工程软件SURFER模拟了抽放钻孔周围瓦斯压力场。结果表明,煤体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和抽放瓦斯的技术条件是影响瓦斯抽放量的主要因素,采取诸多因素相结合的切实可行方案,顶板走向钻孔抽放采空区瓦斯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
2000(6):1-2, DOI:
Abstract:
本文从安全开深度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安全开采深度与开采厚度及建筑物的临界变形之间的关系,获得了安全开采深度的确定方法,这对确定是否采取地下开采保护措施和地面建筑物保护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
2008(1):32-34, DOI:
Abstract:
考察了不同碳链长度的胺类捕收剂对异极矿、石英、白云石和褐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讨论了胺的碳链长度对捕收异极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9~11的条件下,异极矿的浮选回收率最高,胺对异极矿的选择性随着脂肪胺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十八胺对异极矿具有较好的捕收能力和选择性。
-
2000(6):37-40, DOI:
Abstract:
对岩体断裂控制爆破方法进行了归类,总结和分析了常用方法的断裂控制机理,讨论了实现断裂控制爆破的参数和应用效果,指出岩石断列控制爆破的发展前景广阔。
-
2002(6):4-6,15, DOI:
Abstract:
根据金翅岭金矿4号矿体的开采技术条件,首先初选4种采矿方法,通过技术经济综合比较淘汰劣势明显的方法,对其它方法,应用模糊数学方法,量化影响采矿法选择的指标,建立模糊评判矩阵,最后选择出最佳的采矿方法为下向人工假顶中央天井分层进路空场法。
-
2000(6):8-10, DOI:
Abstract:
在铜绿山矿井下残留矿柱回采中,采用超前拉槽、分次落矿、梯段式推进等新颖独特的采矿工艺技术,圆满地解决了残矿回收过程中技术与经济难于统一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技术效果和显著的经济效益。该项技术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和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
2008(5), DOI:
Abstract:
矿区生态系统健康预测模型是矿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矿区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有效途径。结合矿区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建立了研究矿区生态系统健康灰色预测模型,并对研究矿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研究矿区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呈下降趋势,应加强矿区生态系统的管理和调控,以促使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
2008(5), DOI:
Abstract:
叶绿素浓度往往是植物营养胁迫、光合作用能力和植被发育阶段的良好指示剂。对不同程度铜胁迫下玉米的"红边"变化规律的研究表明:随着铜胁迫程度的不断加深,"红边"波长位置有规律地沿着波长轴不断向蓝光方向移动;叶绿素浓度与其"红边"波长位置之间有着极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红边"波长位置的叶绿素浓度回归模型,其复相关系数(R2)达到0.884为植被受重金属污染时开展高光谱遥感监测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2008(5), DOI:
Abstract:
国家金属采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字矿山实验室装备有IBM服务器、图形工作站、大幅面绘图机、大型工程扫描仪以及高性能计算机等,千兆光纤接入,百兆桌面交换。配备了3D—σ、3DEC、Surpac Vision、BCF、MapGis、RocScience系列等先进的软件平台,并和国外多家大型矿业软件公司和设备公司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
-
1996(3):75-77, DOI:
Abstract:
国家科委利用已有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形成了科技开发贷款项目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丰富的平面电子表格和方便的三维表格,采用灵活的库表结合形式,使计算机管理更贴近本职工作的需要,并在贷款管理中迈出了新的步伐,大大节省了时间,降低了开发费用,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