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最新录用
- 下载排行 过刊浏览
2021年第卷第1期
2021年第卷第1期
-
升降温作用下裂隙演化对单裂隙花岗岩渗流特性影响研究
Abstract:
为研究高温高压下粗糙单裂隙表面形貌演化特征及水力流动特性,开展了在不同应力与渗透压条件下,一次温度循环的单裂隙渗流试验,采用三维形貌扫描技术描述不同围压下升降温作用后裂隙表面演化特征,分析了其对单裂隙花岗岩渗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裂隙花岗岩经温度循环及渗流作用后,裂隙表面局部岩体消失,其整体轮廓高度降低,轮廓线趋于平滑;在不同应力下,升温阶段裂隙水力开度和渗透系数先减小后增大,在降温阶段,同一温度下的裂隙水力开度和渗透系数均高于升温阶段时的值;高温高压渗流作用导致裂隙表面岩体产生不可逆的热破坏,裂隙面粗糙度降低,裂隙水力开度与渗流系数因此增大。
-
MoS2微位移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性能测试
Abstract:
二维压电半导体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智能传感、能量收集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MoS2作为其中一种二维半导体材料,当层数为奇数层时,其晶格结构中缺少反转对称中心,因此具有压电效应。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在Si/SiO2基底上生长出尺寸为50 μm左右的单层MoS2,然后将其湿法转移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柔性衬底上,并通过无掩模光刻和热蒸镀制备出单层MoS2的微位移传感器。对传感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传感器在与单层MoS2沿Armchair方向的40 μm位移时获得了5.12 nA的压电响应电流,且在40-100 μm位移范围内,压电响应电流与位移呈近似的线性关系,计算得到传感器的响应灵敏度为1.154 μA/%。所提出的微位移传感器为矿用机器人对物体表面细微纹理感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离子型稀土矿浸矿过程浸矿剂对润湿性的影响
冯秀娟,
Abstract:
本论文以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某离子型稀土矿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了硫酸铵、硫酸镁、氯化钙和去离子水在浸矿过程中对矿物颗粒的微观形貌变化以及在不同浓度、pH条件下对矿物颗粒润湿性的影响,并在分析浸矿剂润湿离子型稀土矿机制的基础上建立润湿动力学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在0-1min内矿物产生积液并逐渐润湿,1-10min内矿体发生膨胀分散,并产生孔隙裂隙,在10min后矿体结构基本不发生变化。通过接触角和黏附功数据可知,浓度在0.3mol/L时润湿性最佳,渗透效果最好,整体大小关系为:去离子水>硫酸铵>硫酸镁>氯化钙;酸性条件下矿物颗粒润湿性更好。通过分析润湿动力学方程可知,去离子水润湿性能最好,K值为1.25182,其次是硫酸铵,硫酸镁次之,氯化钙最差,仅为0.35568。
-
含控制孔切缝药柱爆破增透松软煤层数值模拟研究
Abstract:
为了探明切缝药柱与控制孔耦合作用下的爆破增透效果,运用ANSYS/LS-DYNA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数值分析模型并求解,得到了切缝药柱装药爆破与控制孔共同作用下松软煤层增透的裂隙扩展及应力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切缝药柱和控制孔耦合作用下的定向控制断裂松软煤层效果优于单切缝药柱的爆破效果。应力波传播到控制孔时发生波的反射叠加,拉应力峰值上升,爆生裂纹偏转现象显著。控制孔对裂隙扩展起导向作用,进一步促进了裂隙的发育和扩展。研究结果可为爆破增透松软低透气性煤层工程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
界面疏水改性强化废弃锂电材料浮选分离机制研究
Abstract:
为实现废弃锂离子电池中的正、负极电极材料有效分离,以邻苯二酚和高碘酸钠(CA-SP)制备一种新型浮选抑制剂,选择性抑制正极材料的浮选,从而通过反浮选成功将正负极材料分离。通过浮选可获得富钴精矿,且精矿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90%和83%。本论文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光谱(UV-vis)分析进行表征,研究了邻苯二酚(CA)-高碘酸钠(SP)在聚偏氟乙烯(PVDF)、钴酸锂(LiCoO2)和石墨表面的吸附机理。最后得出CA-SP作为一种有效的正极材料抑制剂,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在工业电池回收中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基于现场监测数据的金属矿地下崩落法开采覆岩冒落规律研究
Abstract:
为揭示金属矿地下崩落法开采覆岩冒落规律,以大红山铁矿地下主矿体无底柱崩落法开采为例,借助“冒落拱”理论对覆岩自然冒落与持续冒落进行了判别。基于大红山铁矿对覆岩冒落的巷道观测、钻孔探测数据,得到了其覆岩冒落发展过程与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地下主采区矿体不断崩落采出,覆岩会发生自然冒落与持续冒落,并最终贯通地表,与现场观测结果一致。首采480分段,且在年平均出矿量94万m3条件下,按照覆岩冒落高度的半年速率,覆岩冒落大致可分为以下2个阶段,分别为快速冒落阶段(68.3m/半年)、匀低速冒落阶段(28.65m/半年)。得到了大红山铁矿崩落法开采覆岩冒落至地表的滞后时间经验公式,可为大红山铁矿露天与地下联合开采动态优化时空开采顺序提供有益指导。
-
双向均压数显相似材料试件制备装置的研制与应用
Abstract:
相似材料模拟试验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采矿工程领域研究巷道围岩体、顶底板岩层力学性质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传统相似材料试件制备装置制备的相似材料试件存在压实不均匀、上实下松等问题,导致制备的试件力学性质离散性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制了双向均压数显相似材料试件制备装置,该装置能够实现双向均压、压力实时显现、自动脱模等功能。为验证本装置适用性和可靠性,开展了相似材料试件制备与单轴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模具,该装置制备的相似材料试件外观整体均匀密实、尺寸统一、加载面平整、无边角缺失现象;试件应力-应变曲线规律,物理力学性质表现稳定;试件阶段破坏特征明显,测试结果稳定性更高,试验数据更可靠。该装置的研制克服了传统装置配制过程捣锤敲击压实人力消耗大、制备效率低等缺点,对提高相似材料试件制备效率、降低实验结果离散性具有重要意义。
-
非爆破密集钻孔切顶机理及参数优化研究
Abstract:
预裂切顶是维护沿空巷道围岩稳定性的一种重要方式,为了解决瓦斯聚集区域爆破切顶的安全性和采动裂隙发育区水力压裂的局限性问题,研究了沿空留巷切顶和未切顶时顶板力学结构、非爆破密集钻孔切顶机理及切顶钻孔的参数优化。运用钻孔周围应力集中致裂围岩的方法,分析了密集钻孔切顶的机理,并且运用数值模拟软件3DEC研究了密集钻孔对东峰煤矿3202进风顺槽沿空留巷复用巷道切顶的效果,并进行参数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进行钻孔切顶时,留巷顶板下沉严重;当钻孔直径为110 mm、间距为150 mm时,可形成密集钻孔弱化带;钻孔间岩层破裂明显;当钻孔高度22m,钻孔角度为仰角80°时基本顶岩层完全垮落,留巷顶底板移近量明显减小。
-
低围压双向压缩条件下竖直裂纹扩展机制研究
Abstract:
地下洞室开挖等岩石工程中围岩通常处于双向压缩应力状态下,研究此应力状态下裂纹扩展具有现实意义。以低围压三向受压或单轴压缩条件下含竖直裂纹的岩体试样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分析不同泊松比和裂纹迹长条件下远端轴向压应力和裂纹尖端应力的分布规律。基于叠加原理得到双向压缩条件下竖直裂纹/翼裂纹尖端近场应力的表达式,并提出该应力状态下裂纹岩体试样的应力强度因子及裂纹扩展方向。结果表明:存在远端轴向压应力时,泊松比和裂纹迹长对裂纹尖端应力分布规律有明显影响。裂纹尖端应力与平行于裂纹面的轴向压应力的比值与泊松比成一次函数关系,与裂纹迹长成三次函数关系。
-
国外某赤铁矿工艺矿物学及选矿试验研究
Abstract:
国外某铁矿TFe品位高达49.04%,主要以赤(褐)铁矿为主,分布率高达91.49%,呈斑状和粒状嵌布。本文采用“阶段磨矿-阶段强磁”工艺进行了选矿试验,在一段磨矿粒度为-0.076 mm含量占55%、强磁粗选场强为857 kA/m、二段磨矿粒度为-0.076 mm含量占65%、强磁精选场强为239 kA/m、强磁扫选场强为477 kA/m的条件下,得到获得铁品位65.26%、总回收率74.40%的铁精矿。为实现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进行了捞砂试验,获得粗砂铁品位41.47%,可返回磨矿作业;细砂铁品位13.10%,可用于建筑材料;细尾铁品位35.55%,可进行尾矿再选或用作水泥铁质校正材料。
-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场下盘残留矿石二次 回收方式研究及应用
Abstract:
利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倾斜矿体时易在下盘部位产生矿石残留损失。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矿体厚度、矿体倾角以及分段高度、进路间距等因素对下盘残留矿量占比的影响作用,分析结果表明,下盘残留矿量随矿体厚度及倾角的增大而减小,随分段高度和进路间距的增大而增加。随后,在倾斜中厚矿体条件下分析了下盘切岩退采至不同部位时的下盘残留矿量占比,结果表明单纯地采用中深孔切岩退采无法实现下盘矿石的充分回收,下盘残留矿量的占比通常会达到分段矿量的10%~15%,甚至更高。为充分回收下盘残留矿石,研究提出了“下盘切岩退采+辅助进路回收下盘残留矿石”的技术方案,并通过物理放矿模拟试验对该方案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一的中深孔下盘切岩退采方式,该方案可使矿石回收率提高6.4%,而贫化率仅增加0.4%。最后,将该方案应用于现场生产实际,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
新型回水处理剂降低脱泥钼损失率试验研究
Abstract:
承德某钼矿主要以辉钼矿为主,脉石矿物主要是滑石、蛇纹石,采用脱泥工艺浮选脱除滑石、蛇纹石之后进行浮选选钼的工艺流程。为解决回水中残留药剂对脱泥作业钼损失率高的问题,研发了新型回水处理剂CK-J1,新药剂可对回水中残留药剂进行高效和快速降解。闭路试验结果表明:回水中添加CK-J1用量1000g/t后,可将钼在脱泥产品中的损失率由由13.14%降低至5.71%,钼精矿钼回收率可由72.01%提高至78.40%。
-
红透山铜锌矿循环预热通风系统重构及可行性研究
Abstract:
红透山铜锌矿上部采空区充填后冬季预热防冻系统面临失效,通过利用上部恒温带及增温带多个中段井巷工程,增大预热岩壁暴露面积,对循环预热通风系统进行了重构和可行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红透山铜锌矿重构预热循环通风系统,将西风井改成进风井,入风温度在-25℃及以上,预热循环通风系统预热空气总量大于124.3m3/s,冬季120m3/s总风量预热后空气温度可达4.43℃,高于防冻井空气温度2℃。Ventsim热模拟预热效果显著,可以有效解决冬季主要提升井筒结冰、竖井卡罐及水管冻裂等问题,且在能耗经济上每年可节省754万元。
-
立轴冲击式破碎机抛料头磨损分析及转子结构优化
Abstract:
立轴冲击式破碎机在工作过程中抛料头磨损严重,需要经常更换,严重影响破碎机的运转工作效率。为了减轻抛料头的磨损,同时保证破碎机的破碎效果,通过离散单元法建立抛料头的磨损模型并结合正交试验、回归分析和多目标优化等方法对破碎机转子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转子直径为790mm、导料板安装角度为37.2°、分料锥高度为37.9mm时抛料头的磨损程度较小,且不会降低破碎机的破碎效果,为立轴冲击式破碎机转子系统耐磨性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
复杂大水矿山近矿体帷幕注浆技术优化及应用
Abstract: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水金属矿山井下近矿体帷幕注浆技术的应用效果,应结合矿山实际优化注浆堵水方案及注浆工艺,“因矿制宜、一矿一策”综合分析。总结安庆铜矿东马鞍山矿体井下治水工程实践,针对该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岩溶发育程度不均、富水透水性强等问题,提出了分区治理+局部近矿体帷幕注浆技术优化方案。建立了以地质、涌水、钻孔资料的分析,研究区裂隙发育程度的判识方法;确定不良构造形态及富水空间分布情况,优化注浆堵水参数,形成了以“探-注-检”为技术思路的近矿体帷幕优化方案,并根据注浆钻孔涌水量、出水压力、检查钻孔对比等变化情况作效果评价。研究表明:东马鞍山矿体-580~-820m中段采用局部近矿体帷幕注浆方案,年涌水量降幅达36.5%,帷幕注浆后减水成效明显,解决了矿山的突水威胁,为矿山取得了较大的效益,可为同类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
盐卤腐蚀环境中胶结充填体的强度演化与细观损伤机理
Abstract:
为研究滨海矿区井下人工充填矿柱的盐卤腐蚀机理,并为充填材料耐腐蚀性能的提升提供技术参考,对不同腐蚀时间条件下的材料力学性能和细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了腐蚀时间对强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利用计算机层析扫描(CT)和显微图像探究了试件在盐卤腐蚀作用下的细观损伤演化规律和微观机理。结果表明:随着腐蚀时间从0d增至360d,胶结充填体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逐渐下降,变化速率先慢后快;胶结充填材料内部的细观裂隙随着腐蚀时间的增加逐渐扩张,由CT扫描图像计算的面裂隙率呈指数型增长趋势,表明充填体结构损伤程度不断提高;适当增加充填料浆的质量分数有利于力学性能的增强,但效果在长期腐蚀作用下逐渐减弱;胶结充填体的抗压强度与面裂隙率呈负线性相关关系,说明采用CT扫描对预测充填体在腐蚀过程中的强度折减规律是合理可行的;在盐卤环境的长期作用下,腐蚀性离子的侵入和电化学作用使得水化产物的微观形态发生演变,孔隙逐渐扩张,结构的黏结程度下降,最终导致胶结充填材料力学性能发生弱化。
-
基于微缩岩石力学的巷道围岩控制分析
Abstract:
为了研究巷道的围岩力学特征与变形控制,以陕西金源招贤煤矿1305工作面风巷为工程背景,运用理论分析、岩石力学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工业性实践的研究方法,对巷道围岩破坏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煤体主要受到张拉破坏和剪切破坏,且靠近卸荷面受到的破坏更严重,支护设计采用锚杆锚索联合支护方式,通过数值模拟试验得出,锚杆长度取2.8 m,两帮应力峰值最小,实体帮的应力峰值为27.5 MPa,煤柱帮的应力峰值为30.81 MPa,其应力峰值区域在锚杆锚固端部附近,右帮煤柱帮比左帮实体帮受到的应力集中作用更大,产生的位移更多,整体巷道的围岩变形量都在控制范围内。揭示了巷道破坏规律,通过设计和优化锚杆支护方案降低围岩应力峰值,有效控制围岩变形。
-
湖南省非煤矿山安全事故统计分析与预防措施
Abstract:
为研究湖南省非煤矿山各类型安全事故与事故总量之间的关系,对湖南省非煤矿山安全事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SPSS26对各事故类型的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与事故总数、死亡总人数之间的相关性展开分析,并对安全事故预防措施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近十年冒顶片帮为发生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安全事故;郴州市、湘西州、常德市,共发生事故的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省的43.97%和42.05%,应作为监控重点;冒顶片帮与事故总量之间呈幂函数关系,相关性非常显著;高处坠落与事故总量之间呈三次函数关系,相关性显著;全省非煤矿山应从技术上和管理上加强安全管理,构建双重预防机制,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
复杂条件下急倾斜中厚矿体安全高效采矿方法研究
刘志军,
Abstract:
荡坪钨业使用传统采矿工艺多年,在实践中存在生产能力低、劳动效率低、安全条件差、劳动强度高等问题日益突显,为寻求适合本矿急倾斜中厚矿体安全高效采矿方法,在大直径深孔采矿工艺基础上提出中直径深孔采矿工艺,并选择复杂条件下代表性矿块开展现场工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中直径深孔阶段空场法是先进合理的采矿方法,与分段空场法相比,矿块生产能力翻番、采矿成本下降15.47%、炸药单耗降低11.76%、损失率与贫化率指标得到大幅优化,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中小型矿山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
-
都龙矿区排土废石回收有价矿物技术研究
Abstract:
矿山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含少量有价矿物的废石,随着工业矿石的逐渐消耗,对研究排土废石中有价矿物的回收利用将成为必然。以都龙矿区排土废石为研究对象,采用“光电分选+磁滑轮+干式磁选”的工艺技术,将排土废石分成-150mm~+25mm、-25mm~+10mm、-10mm三个粒级开展试验研究。全流程试验结果表明,当给矿Zn品位为0.408%、Cu品位为0.045%、Sn品位为0.044%时,获得粗精矿Zn品位1.781%、Cu品位0.159%、Sn品位0.153%,回收率Zn51.57%、Cu42.81%、Sn43.14%的技术指标。研究成果对于矿产资源深度开发、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及企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具有较好的示范效应和推广应用前景。
-
2006(2):81-82,85, DOI:
Abstract:
分析了中国矿山安全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矿山生产环境、矿山技术设备和矿山生产管理是影响矿山安全的3个主要方面。提出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和建立健全高效的安全管理机制来加强矿山安全生产。
-
2008(5), DOI:
Abstract:
针对中金岭南公司统计工作的难点,以及原有统计软件单机运行、集成性差、工作效率不高的状况,结合多元化经营的实际情况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提出并设计开发了基于网络的中金岭南统计工作新平台,从技术上和流程上为企业统计工作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
2002(6):1-3,59, DOI:
Abstract:
生产矿山的配矿环节受多种条件的制约,作者在考虑各种配矿受限条件的基础上,用混合型整数线性目标规划方法研究了用于露放和地下矿编制短期生产配矿计划的数学模型,并论述了数学模型的解算方法。
-
1999(4):8-11, DOI:
Abstract:
半连续工艺系统因其环节数量多,环节之间的配合及设备类型对系统生产能力的影响甚大。本文主要研究半连续工艺系统中环节配合与设备选型的问题,以提高系统作业效率及总产出能力。
-
2008(5), DOI:
Abstract:
巷道工程的稳定是矿山生产的关键,巷道的变形破坏制约着矿山的生产,特别在高应力破碎软岩矿区,这一问题尤为严重。针对金川矿区的复杂地质构造条件,对影响巷道工程稳定的客观因素(地应力、地质构造、地下水、岩体时间流变效应等)和人为因素(开采扰动、爆破、巷道空间布置、支护方式等)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巷道优化布置和支护的合理建议,为矿山进行合理的巷道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
2008(5), DOI:
Abstract:
地形是区域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地形分析为人们研究地表演化过程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基于1∶10000比例尺DEM数据,在数字地形分析的基础上,对平朔露天煤矿区原始地貌和人工堆垫地貌的高程-平面面积、高程-地表面积和地表水系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堆垫地貌较原始地貌高度增加20~100 m;面积随着高程变化而变化,相同高程情况下人工堆垫地貌的表面积要比原始地貌大。人工堆垫地貌较原始地貌的面积在海拔1475,1425和1350 m处变化幅度大;矿区地貌景观特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工堆垫地貌呈塬面水平梯田形,顶上平坦,坡面为凸形;人工堆垫过程引起原始地貌地表水系的自相似性遭破坏,人工堆垫地貌出现了环形和放射状水系,现代水系格局尚未定型。
-
2008(5), DOI:
Abstract:
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背景、方式与效应等方面,比较了我国西部与国外落后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得出对西部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启示。
-
1997(2), DOI:
Abstract:
为了加快地下矿山建设速度,扩大开采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我国有色、冶金、黄金和化工等系统的众多地下矿山采用了进口或国产铲运机共900余台进行采场出矿和掘进出碴。在所使用的铲运机中,有64%为进口产品,不仅价格昂贵,且因关键件未国产化,无备件来源,导致数百台报废。80年代中期以来,长沙矿山研究院与有关企业合作,先后研制成功几种斗容2m3以下质量较好的小型铲运机,占领了国产铲运机70%以上的市场,解决了过去铲运机主要依靠进口的局面。但是,随着我国无轨矿山规模的扩大,原使用斗容2m3以下的小型铲运机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
2008(5), DOI:
Abstract:
针对"U"型通风工作面采空区上隅角容易积聚瓦斯,以渗流理论为基础,根据气体扩散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建立了顶板走向钻孔抽放采空区瓦斯流场模型。在Visual-Basic6.0平台上,利用工程软件SURFER模拟了抽放钻孔周围瓦斯压力场。结果表明,煤体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和抽放瓦斯的技术条件是影响瓦斯抽放量的主要因素,采取诸多因素相结合的切实可行方案,顶板走向钻孔抽放采空区瓦斯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
2000(6):1-2, DOI:
Abstract:
本文从安全开深度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安全开采深度与开采厚度及建筑物的临界变形之间的关系,获得了安全开采深度的确定方法,这对确定是否采取地下开采保护措施和地面建筑物保护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
2008(1):32-34, DOI:
Abstract:
考察了不同碳链长度的胺类捕收剂对异极矿、石英、白云石和褐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讨论了胺的碳链长度对捕收异极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9~11的条件下,异极矿的浮选回收率最高,胺对异极矿的选择性随着脂肪胺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十八胺对异极矿具有较好的捕收能力和选择性。
-
2000(6):37-40, DOI:
Abstract:
对岩体断裂控制爆破方法进行了归类,总结和分析了常用方法的断裂控制机理,讨论了实现断裂控制爆破的参数和应用效果,指出岩石断列控制爆破的发展前景广阔。
-
2002(6):4-6,15, DOI:
Abstract:
根据金翅岭金矿4号矿体的开采技术条件,首先初选4种采矿方法,通过技术经济综合比较淘汰劣势明显的方法,对其它方法,应用模糊数学方法,量化影响采矿法选择的指标,建立模糊评判矩阵,最后选择出最佳的采矿方法为下向人工假顶中央天井分层进路空场法。
-
2000(6):8-10, DOI:
Abstract:
在铜绿山矿井下残留矿柱回采中,采用超前拉槽、分次落矿、梯段式推进等新颖独特的采矿工艺技术,圆满地解决了残矿回收过程中技术与经济难于统一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技术效果和显著的经济效益。该项技术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和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
2008(5), DOI:
Abstract:
矿区生态系统健康预测模型是矿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矿区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有效途径。结合矿区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建立了研究矿区生态系统健康灰色预测模型,并对研究矿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研究矿区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呈下降趋势,应加强矿区生态系统的管理和调控,以促使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
2008(5), DOI:
Abstract:
叶绿素浓度往往是植物营养胁迫、光合作用能力和植被发育阶段的良好指示剂。对不同程度铜胁迫下玉米的"红边"变化规律的研究表明:随着铜胁迫程度的不断加深,"红边"波长位置有规律地沿着波长轴不断向蓝光方向移动;叶绿素浓度与其"红边"波长位置之间有着极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红边"波长位置的叶绿素浓度回归模型,其复相关系数(R2)达到0.884为植被受重金属污染时开展高光谱遥感监测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2008(5), DOI:
Abstract:
国家金属采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字矿山实验室装备有IBM服务器、图形工作站、大幅面绘图机、大型工程扫描仪以及高性能计算机等,千兆光纤接入,百兆桌面交换。配备了3D—σ、3DEC、Surpac Vision、BCF、MapGis、RocScience系列等先进的软件平台,并和国外多家大型矿业软件公司和设备公司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
-
1996(3):75-77, DOI:
Abstract:
国家科委利用已有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形成了科技开发贷款项目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丰富的平面电子表格和方便的三维表格,采用灵活的库表结合形式,使计算机管理更贴近本职工作的需要,并在贷款管理中迈出了新的步伐,大大节省了时间,降低了开发费用,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