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矿业研究与开发》青年编委会名单公示
  • 2022—2023年度《矿业研究与开发》最具影响力论文奖
  • 警惕钓鱼网站冒用名义发放录用通知!!!
  • 当期目录
  • 网络首发
  • 最新录用
  • 下载排行
  • 过刊浏览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5年第45卷第4期
    • 孙钱程, 王庆文, 杨友才, 郑民总, 朱宗俊, 贺旺

      2025,45(4):1-8, DOI:

      Abstract:

      针对深部磷矿开采过程中充填体强度设计的工程难题,采用现场监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采场胶结充填体全时序(充填阶段、养护阶段、承载阶段)应力进行监测,从而获得充填体内部应力演化规律.数值模拟分析表明,第一阶段采充结束后,主要由预留矿柱承载上覆岩体产生应力;第二阶段采充结束后,采场充填体应力分布不均匀,充填体内部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应力分布模式,充填矿柱平均受力为3.0 MPa.现场实测数据分析表明,充填体为被动承载体,爆破开采充填体旁矿柱后,充填体才开始逐渐承载.充填体侧矿柱回采后,竖向应力最大达0.714 MPa.矿区采用设计强度为3.0~3.5 MPa的充填体,能够抵抗爆破开采产生的扰动应力,充填体处于稳定状态.

    • 钟勇, 杨宁, 雷江龙

      2025,45(4):9-15, DOI:

      Abstract:

      为解决上宫金矿急倾斜软破薄矿脉开采安全性差、损失贫化率大等问题,采用脉外采准中深孔分段空场法对F1-Ⅲ号矿脉进行了现场工业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所有采准工程布置在脉外稳定岩体中,从脉外巷道向矿体内钻凿中深孔控制并回采矿体能够确保施工过程安全;采用以出矿进路作为爆破的初始自由面,3~4排炮孔同时由下向上逐次爆破形成全断面的无切割工程爆破拉槽技术能够显著减少安全隐患,降低开采费用,简化施工工艺;凿岩过程精确地判定围岩和矿脉的分界线,使用塑料套管护孔,并采取精细化爆破技术进行回采,采场工艺参数确定为最小抵抗线1.5 m、排距1.5 m、孔底距2.0 m、炸药单耗0.22 kg/t时,爆破效果最好,损失率降到了10.1 %,贫化率降到了12.4%,采场生产能力较浅孔留矿法提高了54.6 t/d,采矿直接成本降低了11.06 元/t.

    • 梅林芳, 张增贵, 邓朋, 宋卫东

      2025,45(4):16-22, DOI:

      Abstract:

      为实现某高价值铁矿体崩落法转充填法开采的顺利过渡,从采场稳定性和充分回采高价值矿体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崩落法转充填法的联合开采方案.采用简化梁法和鲁别涅伊特法初步计算出崩落法转充填法过渡区域隔离顶柱厚度分别为10.6 m 和9.4 m.以两种隔离顶柱厚度的理论计算结果为参考,通过FLAC3D软件对该铁矿崩落法转充填法联合开采方案进行数值模拟,界定出该铁矿崩落法转充填法联合开采方案过渡区域的隔离顶柱厚度为10m.将研究结果应用于该铁矿实际生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同类型矿山崩落法转充填法工艺提供了参考.

    • 郭团结, 黄尊英, 刘艳, 陈虎, 江强强

      2025,45(4):23-30, DOI:

      Abstract:

      针对废石胶结充填体在充填过程中常出现的分层现象,对分层充填体的充填效果开展了研究.对废石胶结充填体进行切片,分析了充填体不同分层的骨料分布特征.然后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分层和不分层废石胶结充填体对采空区充填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充入分层废石胶结充填体的采空区顶板中部应力约为3.68 MPa,充入不分层废石胶结充填体的采空区顶板中部应力约为3.61 MPa,不分层充填体顶板沉降程度明显更小,可以对顶板提供更稳定的支护;不分层充填体侧帮受力均匀,位移较小,最大位移为3.76 mm;分层充填体侧帮位移上部小,向下逐渐增大,最大位移为4.46 mm;分层充填体上层细骨料分布较多,使其受压力易变形,而不分层充填体内部废石分布均匀,整体承载能力更强,形变相对较小.因此,在进行充填体配比时要尽量控制充填体的分层现象,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重要保障.

    • 张金, 刘毓, 金爱兵, 陈帅军

      2025,45(4):31-38, DOI:

      Abstract:

      嗣后充填矿山二步骤回采时,两侧一步骤揭露充填体的稳定性是安全回采的关键.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手段对某铁矿5371采场一步骤充填体单侧揭露条件下不同位置的应力和位移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揭露充填体底部测点的垂直应力变化最大,约为0.48 MPa;顶部越靠近揭露面测点的水平位移越大,最大水平位移约32 mm;二步骤矿柱的回采速率与揭露充填体的最大垂直应力和最大水平位移值均呈对数关系,对充填体底部垂直应力的影响较小,约为1.92%,不同开挖次数对充填体顶部水平位移的影响较大,约为5.65%.现场监测结果显示,二步骤回采时,单侧揭露充填体中部应力变化较大,约为0.3 MPa,顶部测点水平位移最大,约为30 mm,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可为该铁矿二步骤回采工作提供安全保障.

    • 刘昊, 黄刚, 张骥, 印提军, 杨云钦, 杨超凡, 陈静

      2025,45(4):39-45, DOI:

      Abstract:

      探究了冻融循环作用下尾矿材料力学特性的演变规律,以期为尾矿坝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对不同含水率的尾矿试样进行了1,3,5,7,9次冻融试验,并在100 kPa至400 kPa的围压条件下进行了三轴剪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尾矿的宏观结构变形显著增大,尤其是当含水率为15%时,经过7次冻融循环后,尾砂的孔隙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0~250μm3 体积级别的孔隙数量明显增多.此外,研究发现增大围压可以提高尾矿的弹性模量,并抑制冻融循环作用对尾矿的损伤.尾矿的变形模量在经历5次冻融循环后趋于稳定,而高含水率的尾矿样本展现出较低的黏聚力、内摩擦角和变形模量.

    • 沈彬彬, 温瑶华, 吴煜

      2025,45(4):46-54, DOI:

      Abstract:

      针对水泥基充填体抗压强度低、充填成本高、充填效果差的技术瓶颈,采用超声波技术改善水泥基充填料浆的性能,通过开展三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探究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和搅拌时间对水泥基充填料浆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超声作用的强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充填体抗压强度的因素主次排序为超声功率、超声时间、搅拌时间,超声功率是影响充填料浆屈服应力和塑性黏度的显著性因素,搅拌时间次之,超声时间影响最小;充填体3 d、7 d、14 d和28 d抗压强度随着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和搅拌时间的增加均表现出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当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和搅拌时间分别为70 W、4 min和6 min时,充填体抗压强度达最优值;充填料浆屈服应力和塑性黏度与超声功率和超声时间均成负相关,而随着搅拌时间的延长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这是由于超声作用促进了液相中水泥和尾砂颗粒的分散,提高了浆体均匀性,促进了水泥水化进程;然而过高的超声功率和过长的超声时间导致水泥颗粒絮凝结构重聚,抑制水分子的扩散和浆体结构密实;适宜的搅拌时间有利于浆体分散,削弱颗粒间的摩擦和剪切作用,而过长的搅拌时间导致浆体结构被破坏,削弱了充填体的力学性能.

    • 薛振林, 张坤, 甘德清, 刘志义, 管旭

      2025,45(4):55-62, DOI:

      Abstract:

      为探明不同配比条件下钢渣全尾砂充填料浆的流变特性,采用控制剪切速率法开展了充填料浆流变试验,分析了质量浓度、灰砂比和钢渣掺量对料浆流变特性的影响,通过中心复合设计响应曲面法,探究了质量浓度、灰砂比和钢渣掺量对料浆流变特性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质量浓度对屈服应力和黏度的影响最显著,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屈服应力和黏度呈幂函数增长规律.钢渣的掺入降低了料浆的黏度与屈服应力,显著提升了料浆的流动性,钢渣掺量由0提升至25%时,屈服应力下降85.43%,黏度下降53.83%.对于各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质量浓度与钢渣掺量对屈服应力和黏度的交互作用影响最显著,钢渣掺量的增加促进质量浓度对流变参数的影响程度,即随着钢渣掺量的增加,质量浓度对屈服应力和黏度的影响逐渐增大.参数寻优表明,当质量浓度为60%、钢渣掺量为30%、灰砂比为1∶8时,料浆屈服应力和黏度最小,流动性最高.

    • 江科, 董军庭, 蒋谋芳, 彭亮, 幸吉祥, 郑伯坤, 黄腾龙, 吴灿

      2025,45(4):63-69, DOI:

      Abstract:

      矿山增储工作随着勘探理论发展和设备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量矿山边深部新增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现有生产系统的匹配度需重新论证,绿色充填回采面临充填倍线变化幅度大,原有料浆管道输送参数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等问题.对矿山充填材料粒度分布、充填料浆流动性能等进行试验,确定合理的料浆输送质量浓度为70%~72%;通过理论分析计算,验证已有充填系统设计参数与矿体充填倍线的匹配度,质量浓度为70%和72%的料浆可实现的最大自流输送倍线分别为9.31和5.56;构建仿真模型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72%时料浆可满足矿山老矿体2.3~4.9充填倍线采场自流输送的需求,而适当降低质量浓度至70%,能实现充填倍线7.2~8.7的新增矿体大倍线采空区自流充填的需求.为使矿山取得最佳技术经济效益,提出增设充填泵加压输送质量浓度72%料浆(方案一)和质量浓度70%的料浆自流输送(方案二),通过综合对比分析,方案一具有明显的优缺点,方案二无需技改、工艺流程更可靠,且方案二较方案一可节省充填运营成本约233.45万元/a,故方案二更优.

    • 刘新伟, 任皎龙, 赵洪波

      2025,45(4):70-77, DOI:

      Abstract:

      以高流态矿渣脱硫石膏复合碱激发充填材料(HSD-AAM)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海水质量浓度对其凝结时间、流动性、强度的影响,进而通过SEM、XRD和TG DSC试验揭示了HSD-AAM 早期水化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海水质量浓度的增加,HSD-AAM 凝结时间缩短、流动性降低、抗折强度及抗压强度提高.与纯净水拌合条件相比,100%质量浓度海水拌合下HSD-AAM 流动时间降低了约12%,初凝和终凝时间缩短了约28%和27%,养护1 d时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提高了约18% 和19%,养护7d时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提高了约27%和17%.海水能够加速C -(A)-S H 凝胶、AFt和Friedel盐的水化进程,且碱激发剂能够加快前驱体与氯离子之间的水化反应,从而提升HSD-AAM 早期强度.

    • 李安云

      2025,45(4):78-87, DOI:

      Abstract:

      现有隧道掘进机(TBM)施工的隧道围岩多以硬岩为主,富水软岩隧道敞开式TBM 施工是工程难题.针对某矿井工程富水软岩的困难地质条件,利用数值模拟与现场施工监测数据,分别从地质条件适应性、软弱破碎砂岩撑靴撑进、富水破碎砂岩水致软化等方面分析了敞开式TBM 在典型富水破碎软岩地层施工的可行性,并提出分级支护措施.现场监测结果表明,采用敞开式TBM 掘进,分级支护后顶板最大变形由9.2cm 降低至4.5cm,变形程度降低了51.1%,有效保证了巷道围岩的安全稳定.同时基于现场调研对施工成本及工期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采用敞开式TBM 施工的可行性.最终施工结果表明,某工程项目历时396d安全顺利完成掘进任务,日最高进尺31.53m,月最高进尺521.53m,比计划工期提前6个月完成掘进任务,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白朝阳, 刘拴平, 邓朋

      2025,45(4):88-95, DOI:

      Abstract:

      为实现地下金属矿山爆破作业降本增效的目标,对太白金矿1100~1200m 中段矿岩中深孔爆破工艺进行了研究.选取岩石普氏硬度系数、矿岩容重、波阻抗、完整性系数、抗拉强度为矿岩可爆性分级指标,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法对这5个指标赋予合理权重,采用集对分析的方法计算待分级区域指标实测值与常用矿岩可爆性级别判据的最大联系度,以此确定了太白金矿六大勘探区域的矿岩可爆性等级.基于矿岩可爆性分级更新了矿区的原始爆破参数,在爆破效果仍不理想的Ⅳ级爆区设计了9个现场的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并根据得到的现场试验结果分析了各因素对爆破效果指标的影响程度,根据3个因素与爆破效果指标的关系对Ⅳ级爆区进行爆破参数优化,得出的太白金矿Ⅳ级爆区最优爆破参数为:炮孔排距1.5m,孔底距2.8m,邻近系数1.8.将该参数应用于太白金矿Ⅳ级爆区实际生产中,大块率和炸药单耗显著降低,一次崩矿量显著提高,实现了太白金矿中深孔爆破工艺的降本增效.

    • 谷亚州, 李闯, 陈南海, 钟国鸿, 唐志超

      2025,45(4):96-103, DOI:

      Abstract:

      地下金属矿山扇形中深孔爆破后易出现矿岩顶板垮落、悬顶及大块率高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且二次破碎成本较高.为保证爆破块度均匀及爆破作业面的安全,非常有必要对扇形中深孔爆破孔网参数进行优化研究.针对俄罗斯某矿炮孔直径为89mm的扇形中深孔爆破,通过分析爆破漏斗试验结果,得出孔网参数的合理范围:孔底距2.8~3.2m,排距2.3~2.5m.随后采用ANSYS/LS-DYNA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孔底距的爆破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得出最优孔底距为2.6~2.8m.采用优化后的孔网参数进行现场工业试验,爆破后采场爆破块度均匀,顶板稳定性较好,整体爆破效果良好.

    • 陈林林, 曹朝辉, 王宇, 蔡美峰, 李鹏, 王志留

      2025,45(4):104-119, DOI:

      Abstract:

      为了揭示动载作用下节理化巷道围岩变形破坏规律,采用3DEC软件模拟分析了某矿山爆破荷载作用下不同埋深、应力波峰值和荷载频率对节理化巷道围岩变形及失稳破坏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爆破荷载扰动时间的增加,节理化巷道顶板、底板和右帮位移均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稳定;巷道围岩位移随埋深与应力波峰值的增加呈线性增加的趋势,巷道围岩塑性区面积也随之增加,巷道围岩变形和破坏程度加深,巷道底板的变形破坏最为严重;巷道围岩位移随荷载频率的增加呈线性减小的趋势,巷道周围的塑性区面积略有减少.通过响应面法分析了3个因素对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作用,发现埋深对巷道围岩变形影响最为显著,应力波峰值次之,荷载频率影响最小.研究成果可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 赵恰

      2025,45(4):120-127, DOI:

      Abstract:

      为研究弱胶结含水层井下开拓工程发生泥石流的机理,以新疆某矿弱胶结砂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胶结特征与水理特性,利用孔隙率、膨胀率与渗透率数学模型,得出了矿山弱胶结含水层不同膨胀率条件下的渗透率.以此为基础,采用流固耦合模型分析了开拓工程处于不同埋深条件下,巷道松动圈围岩遇水膨胀过程中其周边塑性区及渗流场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围岩遇水膨胀将增加含水层的透水性,提高其渗透率,当围岩膨胀率增加至30%时,巷道开挖后的单位涌水量将增加1.5~2倍,且随着开拓深度的增加,单位涌水量将大幅增加,为井下泥石流的发生提供充足的水源;弱胶结粉砂岩强度较低,开拓工程掌子面易形成塑性破坏区,且随着开拓深度的增加,巷道掌子面的塑性破坏越大,在地下水的侵蚀与冲刷条件下易崩塌、分解成为物源;井下裂隙发育区的围岩稳定性差,地下水渗流通道畅通、补给充分,在地下水作用下易膨胀垮塌、分解,并被地下水夹携而形成泥石流,为井下泥石流发生的重点区域.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弱胶结含水层井下开拓工程泥石流形成的机理.

    • 张晓君, 杨小瑶, 张震

      2025,45(4):128-136, DOI:

      Abstract:

      针对硬岩岩爆防控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切缝与锚杆锚固联合防控岩爆的方法.制备了不切缝的锚杆锚固试样、切缝的锚杆锚固试样及切缝注浆的锚杆锚固试样,开展了不同锚固体试样的锚杆预紧力松弛试验及双轴压缩试验,探讨了切缝与锚杆锚固复合围岩的强度及安全系数.结果表明,与单纯锚杆锚固相比,切缝将应力集中从锚杆锚固区转移至切缝端部,将破裂演化从锚杆锚固区周围转移至切缝远端,降低了试样承载能力、破坏剧烈程度及破碎程度.切缝注浆将应力集中区扩大化,形成了扁平化关键层,该区域从锚杆锚固区一直到切缝端部,将破裂演化从锚杆锚固区周围扩展至切缝远端,提高了试样整体承载能力.加载前和加载破坏后的3种锚固情况下的锚杆预紧力松弛规律基本一致,均呈现迅速衰减松弛、缓慢衰减松弛和稳定衰减松弛3个阶段,锚杆预紧力松弛过程可以反映锚固体内部破裂演化情况.建立了不同锚固情况下的复合围岩强度简化计算式,定义了耗能系数,得出了考虑耗能的开挖后复合围岩安全系数公式,给出了工程上可以采用的3种岩爆防控方式.研究结果可为硬岩岩爆局部解危、锚杆锚固、预测及防控等提供参考.

    • 杜永, 钟志彬, 刘宏, 吕蕾, 杨宝文

      2025,45(4):137-143, DOI:

      Abstract:

      裂隙岩体注浆加固后内部往往同时存在充填与未充填裂隙,为了研究裂隙差异充填下岩体的剪切特性,结合完整和破裂后注浆黏结红砂岩的室内直剪试验,构建了注浆黏结颗粒流数值模型,获得了注浆岩体细观力学参数.对含预制45°平行双裂隙红砂岩试样在未充填、半充填(左充填,右充填)以及全充填工况下开展法向应力直剪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半充填工况下,拉剪裂隙首先在张开隙隙两端产生,并逐渐向岩石两端扩展直至破坏,破坏后拉剪、压剪和张拉裂隙占比基本保持不变,其中拉剪裂隙占比最大,为80%左右;相较于左充填工况,右充填工况更快进入破坏阶段,但各裂隙数量均少于左充填工况;环氧树脂浆液充填裂隙能够减弱张开裂隙对岩体破坏时裂隙起裂的引导作用,并提高抗剪强度;左、右充填工况下抗剪强度相差不大,全充填工况下抗剪强度增大效果最佳.研究成果对裂隙岩体注浆效果评价具有参考意义.

    • 郭斌, 来有邦, 袁腾, 叶会师, 夏冬, 贾淯斐

      2025,45(4):144-155, DOI:

      Abstract:

      为探究冻融作用对条带状磁铁石英岩强度与声发射特征参数的影响,对冻融区间为[-20,20]℃、最长冻融周期为280次的条带状磁铁石英岩开展力学与声发射试验.结果表明:岩样单轴抗压强度由干燥时的200.93MPa下降到冻融280次后的106.64MPa,降低幅度为46.94%;冻融70次前后,声发射撞击率、累计撞击数、能率和累计能量在压密阶段、弹性变形阶段、微裂纹演化阶段均存在明显差异;高(周期≥70次)、低(周期≤40次)冻融周期对岩样造成的损伤有明显区别,高冻融周期岩样在荷载作用下的裂隙易发生摩擦、滑移、延伸等,导致岩样始终处于应力重分布状态,能量耗散程度较高;相较于低冻融周期岩样,高冻融周期岩样在微裂隙加速扩展阶段的声发射累计撞击数、振铃计数、能量分别降低了35.61%、41.44%、17.25%;高冻融周期岩样在破裂时的剧烈程度明显弱于低冻融周期岩样,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岩样的破裂特征逐渐由脆性向延性破裂过渡,岩样单一b 值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低冻融次数下岩样出现劣化主要是由自身微裂隙数量和尺度增加所引起的,而高冻融次数下岩样出现劣化则是由局域性裂隙网络之间贯穿和合并所导致的.

    • 李果

      2025,45(4):156-163, DOI:

      Abstract:

      为实现破岩过程的精准控制,研究不同岩石致裂阶段尾波信号的特征和演变规律,开展了三轴围压下超临界CO2 致裂砂岩的尾波信号试验,分析了砂岩在CO2致裂过程中的尾波信号演化特征及信号参数变化规律,建立了基于概率密度的尾波扩展敏感核函数,揭示了不同致裂阶段尾波信号的特征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致裂岩石可分为致裂前期、中期、后期和破坏后4个阶段;尾波波速相对变化率整体呈曲线下降趋势,体现岩样损伤的快速积累过程;扩散敏感核模型揭示了致裂过程中岩石损伤逐步累积,导致岩石内部波散射现象增强、能量损失加剧和尾波快速发育.

    • 李冲, 王科学, 高嵛飞, 郑斌, 周喻

      2025,45(4):164-171, DOI:

      Abstract:

      为准确预测刚波夫主矿体露天矿揭露含水层后的矿坑涌水量,结合矿山已有水文地质资料开展矿山现场抽水试验,基于大井法中的承压转无压公式计算了矿山不同开采年份的矿坑涌水量.依据现场水文地质资料和抽水试验结果,将主矿体分为强富水区(Ⅰ)、中等富水区(Ⅱ)和隔水层(Ⅲ);矿坑在生产第3年推采至1300m水平时,地下涌水量最小;在生产第6年推采至1270m 水平时,地下涌水量达到最大值;结合正常雨季和暴雨季降雨量,计算矿坑总涌水量分别可以达到23152m3/d和46552m3/d.研究结果可为该矿山后续的防排水方案制定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 蒋睿新, 王正君, 温雅晶, 杜英欣, 王丹

      2025,45(4):172-180, DOI:

      Abstract:

      为了增强石墨尾砂的抗剪性能,在室内直剪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黏土掺量、含水率、生石灰掺量和聚丙烯纤维掺量对石墨尾砂抗剪强度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RSM)得到了黏土、水、生石灰的最佳配合比,并对最优配比方案进行验证.利用扫描电镜试验分析试样的微观特性.结果表明:随着黏土、水、生石灰和聚丙烯纤维的掺入,石墨尾砂固化物的抗剪强度和黏聚力均先升高后降低,内摩擦角趋于稳定;当黏土掺量为29.38%,含水率为15.82%,生石灰掺量为3.59%时,石墨尾砂固化物黏聚力最优,为9.4173kPa,试验得到的黏聚力平均值为9.487 kPa,预测值与试验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为0.7%,小于5%,验证了该响应面设计模型的可行性.SEM 结果表明,改良后石墨尾砂颗粒与黏土之间聚合形成团聚结构,提高了固化物的抗剪强度.研究成果对石墨尾矿库边坡的加固和防护具有重要意义.

    • 杨旭, 胡博, 王涛, 刘亚辉, 孔令宇, 李俊孟

      2025,45(4):181-188, DOI:

      Abstract:

      以煤矸石、粉煤灰为原料,辅以硅酸盐水泥和硫铝酸盐水泥为胶凝材料,制备复配硅酸盐硫铝酸盐水泥煤基固废注浆材料.调整硅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的质量占比,研究不同质量占比水泥对注浆材料力学性能及流动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核磁共振分析注浆材料内部孔径特征,借助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注浆材料水化产物.研究结果表明:硅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质量比为3∶7时,试件28d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分别为17.05 MPa和5.00 MPa,坍落度为34.83cm,凝结时间为174min,综合性能最优;浆液材料主要水化产物为C-A-S-H 凝胶,其与矸石粉骨料、粉煤灰、C-S-H 凝胶形成的骨架互相加固,有效提高了试件强度;注浆材料内部孔径主要分布在0~0.63μm、1~4μm,且0.05~0.4μm 孔径占据主体地位.研究结果可为注浆材料的研发和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 胡官兵, 何思璇, 廖志坚, 蔡保新, 柴正交, 贺文

      2025,45(4):189-195, DOI:

      Abstract:

      常规矿山生态修复调查具有时间长、成本高、难于追溯过去等特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快速、直观地获取区域内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分布情况和修复进展,以滇西北为研究区,采用多时相遥感数据,总结区内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分析状态、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和具体修复措施等解译标志,进行详细解译分析,结合外业调查验证工作,摸清了区内历史遗留矿山图斑分布和后续矿山生态修复情况.结果表明,区内共有历史遗留矿山图斑3060个,占损类型以采场和中转场地为主,占总图斑数量的81.8%,涉及矿种以非金属矿为主;矿山修复方面,完成修复治理的矿山图斑765个,面积约1468hm2,修复方式以工程修复为主.调查研究成果可为废弃矿山调查与修复治理提供参考,也可为矿山生态修复规划、政策制定和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部署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 张亚爽, 张京兆, 闫振国, 黄玉鑫, 崔宇鑫, 张金龙

      2025,45(4):196-203, DOI:

      Abstract:

      为了研究动态障碍物对矿井风速的影响,选取矿车在运输巷道行驶时的巷道进口风速、矿车行驶速度、矿车长度、阻塞比4个影响因素,运用动网格技术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不同因素对巷道风流影响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巷道进口风速与矿车行驶速度的差值越大,巷道横截面的平均风速变化程度越明显,矿车对巷道风流的干扰距离也越长,使得矿井通风系统的稳定性受到较大影响;矿车长度和阻塞比对矿井通风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较小.运用SPSS软件中的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得到4个因素对巷道风速变化程度的影响由强到弱依次是矿车行驶速度、巷道进口风速、阻塞比、矿车长度.研究结果对维持矿井通风系统稳定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 李晨, 侯英, 邹存存, 王子扬, 陈鹏, 吕虹序

      2025,45(4):204-211, DOI:

      Abstract:

      为了降低球磨机的能耗,采用ZQM250×100型球磨机对高压辊磨后的某铁矿的磨矿能耗进行了研究,并使用磨后新生成的-0.074mm 粒级产品所需的能量作为磨矿能耗的评估标准.通过响应曲面法分析并预测了磨矿过程中,球磨机的介质充填率、加矿量、加水量和磨机频率对新生成-0.074mm 粒级产品的能耗影响、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显著性和最佳试验条件,并与单因素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单因素试验得到的最佳条件:介质充填率为40%,加矿量为700g,加水量为300mL(质量浓度70%),磨机频率为50Hz,对应的新生成-0.074mm 粒级产品的能耗为169.54(kW·h)/t.响应曲面法分析得出:磨机频率对新生成-0.074mm 粒级产品的能耗影响最大,然后依次是介质充填率、加水量,加矿量;介质充填率与磨机频率的交互作用影响最为明显,随后依次是加水量与磨机频率、加矿量与加水量、介质充填率与加矿量、加矿量与磨机频率、介质充填率与加水量.基于响应曲面法的模型预测显示,最佳试验条件为:39.71%的介质充填率,698.15g的加矿量,339.65mL(质量浓度67.27%)的加水量,以及49.73Hz的磨机频率.在此最佳条件下,新生成-0.074mm 粒级产品的能耗预测值为120.53(kW·h)/t,验证试验的能耗平均值为118.97(kW·h)/t,与预测值非常接近,说明响应曲面法预测模型是合理且有效的.

    • 孟声龙, 姚嘉, 石港威, 卢伟, 卿树跃

      2025,45(4):212-219, DOI:

      Abstract:

      为了解决摆式磨机存在的能耗高、风道积料和局部磨损等问题,对现有进气风道(蜗壳和风道叶片)结构进行了分析.基于流体动力学与多相流及离散元耦合仿真技术,对摆式磨机的内部风场与颗粒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开展了蜗壳线型、风道叶片角度和叶片数量的响应面仿真试验.结果表明,优化蜗壳线型有利于降低压损和设备能耗,合理选择叶片角度和叶片数量有利于降低风道中的速度风流不均匀系数,进而调控流场.基于压损和不均匀系数的多目标优化,确定了风道结构的最优方案为:采用蜗壳2,叶片数量18片,叶片角度55°.优化方案的成品颗粒收集效率高达95.3%,比企业原方案提高13.5%.仿真结果与现场试验数据较一致,可以为摆式磨机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指导.

    • 黄源峰, 何剑锋, 张峰源, 李卫东, 聂逢君, 汪雪元, 瞿金辉

      2025,45(4):220-228, DOI:

      Abstract:

      针对现有铜矿石品位分类中所应用的卷积神经网络缺乏构建与归纳长距离特征关系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Swin Transformer和EfficientNet的集成模型的铜矿石品位分类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了Swin Transformer V2-t架构对长距离特征关系的归纳能力,以及EfficientNetV2-s捕捉细微局部特征上的优势,通过增设线性层以整合两模型的输出结果,并根据单个模型自身输出动态调整线性层的权重,以优化映射关系,进而显著提升分类性能.试验验证表明,此融合模型在分类任务上的准确率达到92.891%,精确率达到93.095%,召回率达到92.654%.相较于未集成前的单一模型,集成后的综合模型在分类准确率上提升了1.3个百分点,精确率分别提升了1.9个百分点和2.186个百分点,召回率则分别提高了0.474个百分点和0.237个百分点.

    • 王国新, 祝建东, 汝洪芳

      2025,45(4):229-237, DOI:

      Abstract:

      煤矸分选是煤矿生产的必要环节,煤矸自动识别是实现智能化分选的前提.基于深度学习的煤矸石目标检测可以充分利用图像特征,其精度上限高,但存在模型计算量较大、难以部署实时分选现场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轻量级的DVBS-YOLOv8s煤矸石目标检测方法.为了提高模型的推理速度,在YOLOv8s的网络骨干部分引入DSConv和Vanillanet模块,在网络颈部引入Slim-neck实现轻量化;为了提高模型对皮带背景和煤矸石目标的特征抓取能力,引入BoT 和Slim-neck;最后利用WIoU 和Soft-NMS算法增强训练效果.搭建图像采集试验平台,并自建14790张煤矸石图像作为数据集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煤矸石目标检测任务中,与YOLOv8s相比,改进后的DVBS-YOLOv8s-WS网络模型更加关注全局特征,增大了感受野,同时推理速度加快了32%;与YOLOv5系列、YOLOv7系列、SSD、Faster-RCNN和YOLOv8s相比,检测精度和速度均有所提高,为实现基于深度学习的煤矸石高精度实时分选提供了参考.

    • 张维佳, 刘永茂, AZZAYATumendelger, 闫宝宝, ALENSilam, 刘双有

      2025,45(4):238-247, DOI:

      Abstract:

      针对内蒙古某锌多金属矿山的锌精矿含砷超标及砷精矿品位低的问题,对铜、锌、砷浮选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石灰、腐植酸钠、硫酸锌组合抑制砷硫矿物,用乙黄药与Z-200作组合捕收剂强化铜浮选的选择性;锌浮选阶段以石灰、NY 作为抑制剂抑制砷,用硫酸铜活化闪锌矿,并采用捕收剂ZC,提高了锌的回收率;砷浮选阶段对铜锌浮选尾矿进一步细磨(-0.074mm 占68.10%),并通过硫酸、水玻璃、硫酸铜药剂组合提高砷的回收率.通过优先浮选工艺,分别获得铜精矿品位29.35%、回收率82.17%,含砷0.46%;锌精矿品位46.85%、回收率86.34%,含砷0.52%;砷精矿含砷品位32.20%、回收率87.94%.磨矿细度优化至-0.074mm 占80.13%时,铜锌矿物解离度显著提高,相比于原选矿工艺,大大地降低了铜锌精矿的砷含量.研究结果为解决高砷锌多金属矿选矿难题提供了技术参考.

    • 严伟平, 张博远, 李伦, 杨耀辉, 李维斯

      2025,45(4):248-256, DOI:

      Abstract:

      我国榴辉岩型金红石矿资源分布广泛、储量丰富.然而金红石矿大部分属原生矿,因其品位低、嵌布粒度细、矿石性质复杂、与脉石表面性质差异较小,为矿物的选别带来难题.目前,金红石选矿工艺流程复杂、生产成本较高、回收周期长,致使我国的金红石资源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针对青海某低品位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开展了全粒级浮选回收短流程工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全粒级短流程浮选回收”工艺对该矿石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通过“二粗四精”的浮选流程对筛分脱泥原矿进行分选,可以得到产率3.21%,TiO2 品位61.70%、回收率63.14%的良好指标,金红石矿得到了充分的回收利用.该工艺实现了金红石矿物的短期回收,可以简化选矿流程,节省该矿的生产成本,亦有利于后续的再选提质.

    • 彭磊红, 邓政斌, 唐云, 李红妍

      2025,45(4):257-265, DOI:

      Abstract:

      贵州某高硫高硅铝土矿采用反浮选进行脱硫脱硅,分析了磨矿细度、pH 调整剂、活化剂、捕收剂、起泡剂和抑制剂等对浮选脱硫脱硅效果的影响,确定了该铝土矿浮选脱硫脱硅的最佳试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原矿在磨矿细度-0.074mm 占比为75.00%、碳酸钠用量为1500g/t、硫酸铜用量为100g/t、混合捕收剂用量为300g/t、起泡剂用量为84g/t时,原矿经过“一粗一精两扫”的反浮选脱硫闭路试验处理,得到产率为79.27%、脱硫率为85.58%、含硫量为0.31%的脱硫铝精矿;脱硫铝精矿在磨矿细度-0.074mm 占比为88.00%、碳酸钠用量为600g/t、可溶性淀粉用量为200g/t、捕收剂Y28用量为525g/t时,经过“一粗一精两扫”的反浮选脱硅闭路试验处理,得到的铝精矿产率为64.21%、Al2O3 回收率为68.46%、Al2O3 品位为59.37%、铝硅比为5.83、含硫量为0.32%.

    • 李懿江, 夏文成, 杨小霞, 毛玉强, 彭耀丽

      2025,45(4):266-277, DOI:

      Abstract:

      为了探究不同电解质溶液下颗粒间相互作用对矿浆流变性的影响,以石英和方解石为研究对象,采用旋转流变仪研究了Ca2+/Mg2+ 浓度对单一石英/方解石矿浆和混合矿浆的表观黏度和屈服应力的影响,结合Zeta电位、DLVO 理论计算和悬浮液浊度测试,揭示了不同Ca2+/Mg2+ 浓度下矿物颗粒的表面电性、颗粒间相互作用和凝聚行为,建立了颗粒微观作用与矿浆流变性的理论关系.结果表明:Ca2+/Mg2+ 浓度的增加可以降低颗粒表面双电层厚度,增强颗粒间的吸引作用,促使颗粒发生同相凝聚,导致单一石英、方解石矿浆的表观黏度和屈服应力升高,悬浮液浊度降低;Ca2+/Mg2+ 浓度的增加会减弱石英与方解石间的吸引作用,削弱二者间的异相凝聚,导致混合矿浆的表观黏度和屈服应力降低,悬浮液浊度升高;石英+方解石混合矿浆的屈服应力与溶液的德拜长度呈对数关系,与两种不同颗粒表面电位差值的平方呈正相关关系.

    • 谢国良, 廉开元, 严明林, 韩高将, 王开闯, 蒋文

      2025,45(4):278-288, DOI:

      Abstract:

      掌握矿井水特征及功能性利用适宜性是实现矿井水分源处理、分级利用资源化的前提.以榆树岭煤矿矿井水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区域矿井水进行水样检测,划分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类型,建立评价体系,综合分析矿井水不同利用方向的功能适宜性.研究表明:矿井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42-·Cl--Na+型,Ⅴ类水隶属度为0.812~0.991,水化学组分含量高,存在饮用、灌溉与工业用水三种潜在利用途径;各类矿井水饮用适宜性评价结果均为Ⅲ级、Ⅳ级,不适宜饮用,在灌溉和工业用水适宜性上,不同类型矿井水评价结果差异较大,采空区积水、裂隙水的钠吸附比、雷兹纳稳定指数分别在3~10.8 (mmol·L-1)1/2、6.1~6.5之间,显示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小且基本无腐蚀性,适宜于灌溉和工业用水;火烧区积水饱和指数为0.8~1.2,超过0.6,具有结垢倾向,一般不能直接作为灌溉水使用,但可用于工业用途;水仓水水质受污染严重,可溶性钠百分比(78.4%~84.5%)、镁危害比(62.9%~72.0%)、雷兹纳稳定指数(7.2~7.7)、拉森比率(8.0~12.0)等指标显示该类型水对土壤碱度及渗透性危害较高,并且具有严重腐蚀性,功能性利用潜力较差.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5年第45卷第4期
    • 于超云, , 吴祥业

      DOI:

      Abstract:

      在广泛寒区工程中,岩体的冻融破坏是一种无法忽视的自然灾害.为探究冻融环境对寒区岩体工程稳定性的影响,以寒区红砂岩为对象,开展不同冻融次数(0,10,20,30次)和不同饱和(0、20%、40%、60%、80%、100%)岩石的单轴压缩试验,并对岩样进行SEM 微观结构分析.研究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和饱和度的增加,红砂岩的裂纹闭合应力σcc、起裂应力σci、损伤应力σcd、峰值应力σc和抗冻系数Kfm 均逐渐降低,内部损伤逐渐加剧;红砂岩试件破坏形态由斜剪破坏和张拉破坏逐渐向""X""形破坏转变,并伴有少量碎块剥落;循环往复的冻融作用致使岩石内部原有微裂隙扩展和新裂纹出现,揭示了砂岩在不同冻融条件下的损伤演化特征.研究成果可为寒区岩体工程的稳定性及岩石的力学性质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 郑业超, 赵通林, 依爽, 马芳源

      DOI:

      Abstract:

      我国铁矿资源日益枯竭,其存在贫细杂等难选特质.传统阴离子捕收剂药剂用量大、药剂制度复杂、活性差.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工业废胺经过加工后的表面活性剂(YTDB)作为阳离子捕收剂,对石英和赤铁矿进行了单矿物浮选试验以及矿物吸附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十二胺(DDA)作为捕收剂时,在pH=7、捕收剂用量为10mg/L的条件下,可以得到石英的回收率为78.36%,赤铁矿的回收率为12.57%,此时浮选差异性最大;当YTDB作为捕收剂时,在pH=7、捕收剂用量为15mg/L的条件下可以得到石英的回收率为91.27%,赤铁矿的回收率为12.67%,此时浮选差异性最大,YTDB在浮选指标上明显优于DDA,并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药剂用量.通过测试药剂与矿物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表面张力以及Zeta电位,发现YTDB在石英表面发生了吸附作用.

    • 庞建涛, 李树建, 彭亮, 凡杰

      DOI:

      Abstract:

      为定量评价絮凝剂的絮凝效果及絮团孔隙结构的变化规律,引入分形理论,分析了ZYD、JYC-1、JYC-2和ZYZ四种絮凝剂的分形维数及絮凝效果.利用三维重构和CT切片分析了不同絮凝剂内部的孔隙结构,揭示了尾砂絮凝沉降机理.通过开展静动态絮凝试验,确定最优絮凝剂类型及工艺参数,并推导料浆底流质量浓度与泥层高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ZYZ型絮凝剂的分形维数最大,为1.8423,絮凝沉降效果最佳;ZYZ型絮凝剂形成的絮团尺寸较大,沉降速度较快,且形成了较好的导水通道,浓密效果显著;通过静动态絮凝试验,确定了矿浆质量浓度20%、絮凝剂单耗20g/t为最佳絮凝工艺参数,计算出若尾砂底流质量浓度要达到70%,需要沉降的泥层高度为731mm.现场工业应用表明,浓密机放砂平均质量浓度为70%,泌水率≤2%,料浆流动性好,充填效果良好.

    • 王训洪, 马聪, 胥孝川, 王海英

      DOI:

      Abstract:

      为解决有色金属企业绿色发展能力指标之间的不相容性及指标赋权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主观性与客观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改进物元可拓模型的有色金属企业绿色发展能力评估模型.首先,通过文献分析和咨询专家,构建了有色金属企业绿色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其次,分别采用遗传层次分析法和CRITIC法计算评估指标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并依据博弈论理论计算综合权重;最后,运用非对称贴近度准则替换最大关联度准则,建立基于改进物元可拓模型的有色金属企业绿色发展能力评估模型,并进行实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评定等级与上一年的偏向程度均一致,验证了基于改进物元可拓模型的有色金属企业绿色发展能力评估具有一定可靠性和准确性.

    • 陈越, 唐诗洋, 丁会敏, 张玥

      DOI:

      Abstract:

      为充分发挥工业固废原料的碱激发反应活性,确定反应程度和形成的凝胶类型,优化提升碱激发胶凝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概述了Ca、Fe、S、Cl、Mg等元素对工业固废基碱激发胶凝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侵蚀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Ca、S在AACMs体系中的协同作用使反应过程复杂化,无钙/低钙AACMs的抗酸性能良好,而富钙AACMs容易在酸攻击下发生脱钙反应使得结构强度变弱;与富含硅铝钙元素的材料相比,较高的铁含量对AACMs的抗压强度和耐侵蚀性具有不利影响;ACCMs的抗氯离子渗透能力与其骨架的氯离子结合能力、体系内是否含有氯以及孔隙结构有关,同时碱性阳离子对ACCMs的氯离子结合能力和抗氯离子渗透能力也有显著影响。最后,探讨了碱激发胶凝材料所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可为进一步开展工业固废基碱激发胶凝材料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 李武, 许强, , 任凯驿

      DOI:

      Abstract:

      细粒含量对土体静态液化特性的影响机制较为复杂,且深受土体性质的影响.鉴于长江上游的攀枝花地区存在大量铁尾矿库,深入理解其静态液化特性对于确保尾矿库的安全至关重要.因此,为探究不同细粒含量对攀枝花地区铁尾矿静态液化特性的影响,采用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对细粒含量为0、20%、40%、60%、100%的铁尾矿进行研究,主要分析细粒含量对铁尾矿应力应变行为、静态液化潜势和临界状态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细粒含量对铁尾矿的静态液化特性具有显著影响;铁尾矿抗液化能力随细粒含量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复杂趋势,在该过程中存在两个阈值,其阈值会随着围压的增加而减小;由临界状态线可知,攀枝花铁尾矿在细粒含量为60%时最易液化.研究可为深入理解攀枝花地区铁尾矿库的静态液化特性提供参考.

    • 张鹏, 高谦, 王有团, 尹博, 李国平, 马春英

      DOI:

      Abstract:

      充填配料系统的计量误差是影响充填体质量关键因素,为揭示由计量误差引起的质量分数和泵送剂掺量波动对充填材料工作性能影响的主效应、交互效应、显著性、规律和机理,并确定工业施工标准,基于水泥水化机理和泵送剂作用原理,利用响应面和方差分析法开展力学性能、流动性能和流变性能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结果表明:(1)质量分数和泵送剂掺量的±1%波动主效应显著影响充填材料28d强度、稠度、塌落度、扩展度和平均黏度,交互效应显著影响28d强度、稠度和平均黏度,影响规律有正相关、负相关和先负后正;(2)质量分数和泵送剂掺量波动会导致充填料浆内自由水比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充填材料工作性能;(3)质量分数波动范围应保持在78-79%,泵送剂掺量波动范围应保持在1%-2%。研究结果为充填配料系统建设和配料设备精度调校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工业生产指导意义。

    • 顾清华, 白书宇

      DOI:

      Abstract:

      "针对矿用挖掘机发动机故障类别不均衡,导致故障诊断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鲸鱼算法(WOA)优化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GBM)的矿用挖掘机发动机智能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利用递归特征交叉验证消除法(RFECV)对采集的挖掘机发动机故障数据的特征进行提取,删除不相关的特征.其次,采用Focal-Loss改进LightGBM 的损失函数,提出一种改进的WOA对LightGBM 的超参数寻优,构建新的诊断模型.最后,利用某矿山挖掘机发动机故障数据进行验证,并与常见的集成模型、调优框架和诊断算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矿用挖掘机发动机故障诊断模型IWOA-LightGBM 的准确率和F1分数分别为98.08%和98.53%,诊断性能较好,可为矿山机械设备的智能诊断提供参考."

    • 马瑞, 欧阳顺利

      DOI:

      Abstract:

      本文以尾矿和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为主要原料,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镉利用微晶玻璃制备技术成功制备出了CaO-MgO-Al2O3-SiO2 (CMAS)系矿渣微晶玻璃,通过DSC、XRD、SEM和拉曼光谱等手段对掺杂镉的微晶玻璃析晶特性进行了表征;同时,对密度、抗折强度、热膨胀系数、维氏硬度毒性浸出试验(TCLP)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随着镉含量的增加,析晶峰的半高宽逐渐增加,促进了微晶玻璃的析晶,但是主晶相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微晶玻璃内相关元素因为镉的加入发生了解聚效应,改变了玻璃的显微结构。除此之外,玻璃的抗折强度和维氏硬度呈强化趋势,通过TCLP检测,镉的浸出率最高为0.03037mg/L,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最高浸出浓度。因此,添加镉制备微晶玻璃是一种解决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可行办法。

    • 高志新, , 徐效栋, 陈玉, 李文林, 孙路路

      DOI:

      Abstract:

      为解决阻化剂防火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阻化材料渗透性差、渗流范围难以监测等技术难题,在研究的阻化材料中添 加具有渗润作用及荧光示踪作用的罗丹明B。通过接触角测定试验、真三轴煤体渗流试验、热重分析试验,对增润阻 化材料进行了渗润性能和阻化性能的相关测定。研究发现:添加罗丹明B可提高原有阻化液的渗润性能,并且仍具有优 良的阻化性能。当罗丹明B添加量在0.1‰时,其渗润、阻化性能最优,接触角相较于未经处理的煤样降低了40.56°,渗透率提高70%左右,干裂温度提升80.13 ℃,着火温度提高40.2℃.研究结果对渗润范围的快速表征及原位阻化工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左昊, 张广有, 周泽森, 李仕宾, 曲治,

      DOI:

      Abstract:

      基于厚硬顶板直覆型沿空巷道冲击失稳问题,以山东某矿63上06工作面沿空巷道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直覆型顶板破断特征、释能机制及沿空巷道冲击失稳能量判别准则,阐明厚硬顶板直覆型沿空巷道冲击失稳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厚硬顶板直覆采场“板-壳”覆岩结构失稳演化具有周期长、覆岩运移控制范围广及顶板破断动载突出的特征,相比一般巷道,厚硬顶板直覆型巷道受动载扰动影响更加突出;受直覆型厚硬顶板大范围悬顶影响,“板-壳”覆岩结构运动将会增加沿空巷道超前静载,同时会向下传递剧烈动载,两者共同作用使直覆型厚硬顶板破断产生超强动载,从而引起巷道发生冲击失稳;现场实例表明,直覆型厚硬顶板初次破断尺寸为58m,破断释放能量3.5×1107 J,传递至巷道的能量为8.9×105 J,周期破断尺寸为28m,释放能量为1.7×107 J,传递至巷道的能量为4.36×105 J,小于63上06沿空巷道临 界冲击能量1.25×106 J,表明常规条件下直覆型厚硬顶板初次破断或周期破断不会诱发巷道冲击失移;提出了“工作面匀速或低速开采+直覆厚硬顶板深孔爆破预裂+强化超前支护”的综合防控对策,并在煤矿现场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研究成果可对类似工程地质条件下厚硬顶板直覆型沿空巷道冲击失稳防控提供一定参考。

    全选
    显示模式: |
    • 基于AMEsim的充填工业泵负载特性及减振技术研究

      刘伟, 江科

      Abstract:

      充填工业泵是矿山充填远距离输送中最常用的输送设备,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当管道高差较大或输送压力较高时,输送泵体和输送管道会发生比较明显的振动。为研究充填工业泵在远距离输送时的负载特性,在环管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利用AMEsim建立了充填工业泵及管道输送的负载特性模型。仿真研究表明随着管道长度的增加,管道压力呈线性增长,但管道脉动增加和回落的速度会降低,流量不变时管径泵出口最大压力近似与管道径的平方成反比;基于根据充填工业泵负载特性,研究了基于气体蓄能原理的预压缓冲罐减震装置,表明随着预压缓冲罐容积的增大充填泵出口的压力脉动将越低,当缓冲罐容积为输送缸容积的0.4~0.6倍之间时,能将脉冲压力的差值降低1/2,并通过工业应用试验验证了该结论。该研究对充填工业泵输送阻力研究、充填管道设计及充填管道减震技术的研究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 1
    • 矿山井下矩形巷道电磁波传输特性研究

      赵新杰, 张涛

      Abstract:

      为优化矿井无线通信系统天线布局,采用入射及反弹射线法(Shooting and Bouncing Ray tracing, SBR)构建宽5 m、高3.4 m的矩形巷道三维模型,从传输距离、纵向切面和空间分布多尺度系统分析0.9 GHz、2.4 GHz和3.5 GHz频段在巷道内的功率衰减特性,并研究天线位置对无线传输的影响。结果显示:0.9 GHz传输特性优于其他两个频段,不同传输距离的纵向切面功率均值较2.4 GHz和3.5 GHz分别高出6.60至9.17 dBm和10.49至12.63 dBm;天线最佳水平位置为距巷壁0.01至0.1 m,紧贴侧壁(0.01 m)部署时,功率空间分布呈非对称特性,发射天线同侧邻壁区的接收功率比对侧高1至4 dBm;收发天线高度差小于0.5 m时可获得稳定且较强的接收信号。研究结果为优化巷道中基站设置和天线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开发更有效、可靠的矿井无线通信系统。

      • 1
    • 基于线性可变形卷积的煤矿输送带异物检测算法

      王瑞

      Abstract:

      针对煤矿输送带上的异物因为形状特殊、特征不明显,导致现有机器视觉方法无法有效检测出异物的问题,本文提出改进YOLOv11模型。首先,采用线性可变形卷积构建C3k2-LDC特征提取模块,使模型具备对不规则形状异物的特征提取能力。然后,引入边缘增强模块,采用多尺度特征融合策略,有效强化了弱特征异物的边缘信息。最后,提出基于WIoU的损失函数优化方案,减少低质量数据样本对训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改进YOLOv11模型的mAP50值达到90.2%,比RT-DETR、EfficientDet-D2、YOLOv8n、YOLOv11s模型分别高出4.0、9.1、7.4、5.7个百分点。热力图显示,改进模型针对复杂异物特征的关注度相比原模型更高。轻量化方面,模型浮点计算量和参数量分别为6.8(×10^9)、2.63(×10^6),推理速度为127帧/s,可在保证检测精度的基础上实现实时异物检测任务,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

      • 1
    • 重液分选在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回收处理中铜铝颗粒分离的应用研究

      吴纪龙, 黄自力

      Abstract:

      针对采用风力比重分选方法回收磷酸铁锂电池中铜、铝颗粒时分选精度不高的问题,分别对来自某工厂电池破碎分选系统的电芯破碎筛分后的铜铝混合物、风力比重分选后的铜粒产品、铝粒产品进行重液分选。试验结果表明,当重液密度为2.95 g/cm3,固液比为0.35 g/ml时,>0.630 mm铜铝混合物Al回收率达96.99%,Cu回收率达99.72%,0.630~0.104 mm铜铝混合物Al回收率达97.62%,Cu回收率达90.02%;铜粒产品Al回收率达96.44%,Cu回收率达99.83%;>0.630 mm铝粒产品Al回收率达99.66%,Cu回收率达98.52%,0.630~0.125 mm铝粒产品Al回收率达90.60%,Cu回收率达96.46%。大粒径的原料经重液分选可得到铜和铝,小粒径的原料经重液分选可将铜、铝分开,为后序黑粉和金属颗粒的分选提供了条件。

      • 1
    • 钻进能量与岩石强度关系试验研究

      李淇凡, 赵志刚

      Abstract:

      准确测试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是支护设计和岩体稳定性分析的基础。文中通过开展不同强度岩石的室内钻进试验,分析了钻进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与耗散,研究了钻进过程中多种能量与岩石强度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钻头输入的机械能中,转矩功占比超过95%,钻压功占比不超过5%,钻头输入能量主要转化为钻屑表面能,平均转化率为95.6%,热能平均转化率为4.2%;不同强度砂浆试件的净钻进比功与单轴抗压强度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建立了钻进比功与强度关系方程,采用混凝土、砂岩和花岗岩钻进试验结果对该方程进行验证,最大差异率为5.07%;得到了钻屑表面能、热能、声能与岩石强度关系,多种能量与岩石强度关系可以互相验证,基于钻进能量的岩石强度钻测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 1
    • 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形势分析及展望

      吴琪, 葛振华

      Abstract: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能源转型加速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下,矿产资源市场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为更好地把握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统计学、对比分析法等,对国内外矿产资源市场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通过对矿产品产量、价格、投资、进出口等关键指标的梳理,揭示了中国矿产资源市场的运行态势;将中国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对比,明晰了中国在全球矿产资源市场中的地位与特点;对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进行全面剖析,精准把握其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因素。研究发现,2024年全球矿业市场走势分化明显,能源矿产价格回落,有色金属价格多数上涨,黄金等贵金属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中国矿业投资力度加大,地质勘查投资和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均保持较高增长态势,矿产资源开发向西部转移趋势显著,西部地区相关指标占全国比重持续上升,以国有控股企业为主的多元化矿业开发格局更趋合理,矿山企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体呈现“量增价跌”态势,全国原矿产量持续增长,但矿产品价格普遍下跌,致使矿业工业总产值、矿产品销售收入和企业年利税总额均同比减少。展望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供给增加将导致国际大宗矿产品市场走弱,不同矿产品价格走势分化;全球地勘投入回落,但国内地质勘查投入有望继续增加;中国矿业形势预计保持平稳,但企业经济效益和利润有所下降;能源转型将大幅推动清洁能源技术矿产需求增长,关键矿产市场价值有望在2040年达到7 700亿美元。为此,中国需充分发挥国内统一大市场和经济内循环优势,强化实体经济;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能源和矿产资源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国际合作,保障境外矿产资源有效供给;促进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 1
    • 不同岩石应力下截齿侵入角度对机械破岩效率的影响

      林卫星, , 曾维豪

      Abstract:

      非爆破机械掘进采矿相对于钻爆法具有扰动小、效率高、支护成本低、巷道成型效果好的优点,优化选取截齿参数对高效掘进有着重要意义。根据某金属矿山-525m、-606m、-653m中段空心包体套孔应力解除法实测地应力及白云石大理岩围岩力学试验结果建立PFC颗粒流截齿破岩模型,在3个中段应力水平下设置90°、60°、45°三种截齿侵入角度进行单向卸荷后的截齿破岩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伴随应力增加截齿破岩形成的密实核面积减小,发育出的条状裂纹长度减小,破岩过程中形成的微裂纹数量也随应力上升而减小,高应力阻碍岩石的破碎。45°侵入角破岩时截齿的x向牵引力以及y向切割力相较于60°、90°侵入角,波动程度更小且切割力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并且45°侵入角破岩产生的微裂纹数量也远远大于其他两种侵入角,结合各方面因素45°侵入角在3种应力水平下均具有最优的破岩效果。

      • 1
    • 深部高含硫矿石固结特性及其开采过程中的防固结措施研究

      韦军, 熊信

      Abstract:

      针对深部高含硫矿石开采过程中因氧化固结引发的资源浪费与安全隐患问题,以高峰矿高硫矿石为研究对象,通过增重法定量分析矿石固结特性,并开展使用复合防结剂的含硫矿石防固结试验研究,针对试验结果提出含硫矿石开采的防控措施。试验表明:矿石固结程度由硫含量与其他成分协同作用决定,增加矿石之间的接触压力可加速固结进程,矿样在12天试验中最大增重率达0.460%;基于碳酸氢钠(NaCO3)与羟乙基纤维素(NEC)复配的防结剂可显著抑制固结,当两者质量比1:2、浓度2%时防结系数达0.855,较单一成分效果提升14.8%。结合试验成果,提出优化爆破参数控制矿石粒度、分阶段连续出矿缩短暴露时间、喷洒防结剂等工艺改进的防固结措施。研究成果为深部高硫矿山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 1
    • 煤矿井下无轨胶轮车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法研究

      姚军, 吴邦民

      Abstract:

      针对煤矿井下无轨胶轮车人工调度模式存在的成本高、车辆利用率低及碳排放严重等问题,构建智能化调度模型以协同优化运输效率与环保性能。首先,建立融合硬时间窗、货物禁忌和多车型约束的MT-CVRPTW模型。其次,构建以总成本与碳排放最小化的双目标优化模型,并创新性提出基于并行遗传算法(PGA)和自适应大邻域搜索(ALNS)的PGA-ALNS混合优化框架。该算法通过PGA的全局种群并行演化机制与ALNS动态破坏-修复算子的协同优化,集成时间敏感型权重选择策略和精英保留机制,有效平衡全局探索与局部开发能力。仿真实验表明:相较于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PGA-ALNS算法使总成本降低9.4%,碳排放减少10.6%,车辆实载率达94.2%,求解时间缩短38.2%。该方法有效提升了井下运输的经济性与环保性,为智能矿山建设提供了可量化的技术路径。

      • 1
    • 关键词: 黄铜矿;黄铁矿;浮选;巯基类捕收剂

      黄玉娇, 张汉泉

      Abstract:

      黄铜矿与黄铁矿作为硫化矿资源的核心组分,分选效率直接影响硫化物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针对黄铜矿与黄铁矿浮选分离效率低问题,提出在浮选试验中使用新型巯基类捕收剂(930药剂)的方法,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揭示其选择性吸附机制,并结合实际矿物浮选试验验证其效能。实验表明,930药剂优化了铜硫分离选择性,为硫化矿浮选分离提供了兼具高选择性与环境友好特性的新型药剂方案,对降低冶炼成本及减少碱性废水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 1
    • 某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隔离层安全厚度确定研究

      曾庆隆, 李杰林

      Abstract:

      为了确定某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工程隔离层安全厚度,以保障矿山安全生产,采用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不同隔离层厚度下地下矿体回采过程对地表沉降、岩层移动情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理论计算方法得出该铁矿隔离层安全厚度的范围为11.25~26.56m;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分析了隔离层厚度为15m、20m、25m时的地表沉降和岩层移动情况,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表构筑物、露天边坡以及排土场地表沉降位移较小,且均满足岩体的稳定性评判标准。考虑矿山安全开采同时避免矿产资源损失,推荐矿山采用隔离层安全厚度为20m。

      • 1
    • 不规则矿石颗粒冲击破碎能耗规律

      高锋, 郭君

      Abstract:

      为揭示不规则矿石颗粒冲击破碎能耗规律,采用自主改进的落锤冲击试验机,开展六种铁矿石冲击破碎试验,分析不规则铁矿石破碎的分形特征,以及碎块平均粒度、分形维数和单位吸收能的尺寸效应,建立不规则单颗粒矿石冲击破碎的能耗模型。结果显示,在相同的冲击条件下,碎块平均粒度、分形维数、单位吸收能与等球直径均呈幂函数关系,随着颗粒等球直径的增大,碎块平均粒度逐渐增大,分形维数与单位吸收能逐渐降低;单位吸收能与碎块平均粒度呈幂函数增大的变化关系,单位吸收能对数与分形维数呈线性增长的关系;通过不规则单颗粒矿石破碎试验的方法建立了不规则颗粒单位破碎能关于初始尺寸、碎块平均粒度与分形维数的关系模型,丰富了矿石破碎能耗规律的理论研究。

      • 1
    • 某铁矿巷道钢纤维混凝土支护遇水耐久性优化研究

      帅平, 陈俊智

      Abstract:

      针对云南某铁矿巷道钢纤维混凝土支护遇水开裂、耐久性不足的问题,基于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系统开展吸水率与抗硫酸盐侵蚀试验,定量分析水灰比(0.42、0.45、0.47)、钢纤维掺量(2%、3%、4%)及防水剂掺量(0.10、0.12、0.14)对吸水率与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影响规律,以优化材料的遇水耐久性,同时将最优配比运用于矿山实际支护中进行施工检验。结果表明:各优化配比下的钢纤维混凝土吸水率均较低,防水剂掺量对吸水率的影响最为显著(极差1.73%),掺量为0.14时吸水率降至4.69%。抗硫酸盐侵蚀中试块质量损失比均为负值(-0.14%~-0.35%),抗压强度随循环次数增加而提升,防水剂掺量对强度影响最大(极差22.7MPa);配比2(水灰比0.42、钢纤维3%、防水剂0.14)综合性能最优,吸水率4.54%、抗压强度达83.1MPa(提升17.6%)。经现场应用表明,配比2支护后巷道两帮位移稳定于25mm,表面无显著渗漏,验证了优化后配比的可行性。

      • 1
    • 基于微震监测技术的深部金属矿大范围采动应力场反演方法

      刘建坡

      Abstract:

      深部金属矿山大范围多中段、多采场强回采造成围岩应力场频繁剧烈调整,极易诱发片帮、冒落等工程岩体灾害。针对现有采动应力场反演过程中存在多点测试成本高、反演时效性差等问题,基于地球物理学理论和微震监测技术,研发了深部金属矿山采动应力场反演方法。考虑微震事件空间分布复杂的特性,提出了基于微震震源半径动态调整邻域搜索范围的改进密度聚类算法,将微震活动划分为若干内部高关联性的簇族。在此基础上,采用自然邻点插值方法,建立了“微震信号视应力→微震事件视应力→微震簇视应力→采动应力场”反演方法。深部金属矿工程实践表明:该方法获得的视应力集中区与实际地压灾害事件所在区域高度吻合,可为深部金属矿采动地压潜在危险区域识别和风险管控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 1
    • 硅酸钠协同巴氏芽孢杆菌加固铀尾砂的试验研究

      刘天明, 喻清

      Abstract:

      为探究硅酸钠协同巴士芽孢杆菌加固铀尾砂的协同机理,以某铀尾砂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巴氏芽孢杆菌在含有硅酸钠环境中的OD值和pH值,分析不同模数、不同质量分数硅酸钠溶液对巴士芽孢杆菌生长规律的影响。基于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MICP)对铀尾砂柱进行硅酸钠协同巴士芽孢杆菌注浆加固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试验组铀尾砂柱无侧限单轴抗压强度。结果表明:适当质量分数和模数的硅酸钠能显著提高铀尾砂柱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其中模数为2.3,质量分数为5%的硅酸钠溶液对应的尾砂柱无侧限抗压强度达283.4Pa,比单一巴士芽孢杆菌加固铀尾砂柱的无侧限抗压强度255.1Pa提升了11.4%。X射线衍射(XRD)检测表明:所有试验组生成的沉淀均以碳酸钙结晶为主,比单一巴士芽孢杆菌对照组生成的方解石晶体所占比例更高,结晶热力学稳定性更好。扫描电镜(SEM)图像结合能谱分析(EDS)表明加入硅酸钠溶液的试验组比单一巴士芽孢杆菌的对照组生成了更多的碳酸钙结晶,且表面更加光滑平整,结构更加致密,该成果对完善铀尾矿库的加固技术提供了理论指导。

      • 1
    • 全球干热岩勘探开发研究态势分析

      赵婉雨, 贾苹

      Abstract:

      干热岩勘探开发研究对推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实现清洁能源可持续利用以及助力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宏观地了解干热岩勘探开发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技术发展态势,对干热岩领域相关论文和专利进行了计量分析和主题挖掘,分析了发文趋势、专利申请趋势、主要国家与机构分布、研究主题及研究热点等不同维度。分析表明,全球范围内干热岩领域研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中国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方面已占据主导地位,但研究质量和国际化进程仍有提升空间;研究热点集中在地热能提取与利用、干热岩成因机制与资源勘探、储层力学特性与热储建造、储层监测与评价和地震预测与控制等5个方面,其中探究高温环境与应力耦合作用机制、低温压裂技术开发、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等是近年来关注的重要研究方向。尽管干热岩的开发利用正逐步进入工程示范阶段,但商业化开发仍面临技术瓶颈、环境风险和经济性不足等挑战,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热储改造技术,优化水力压裂和钻井工艺,深入探索裂缝网络的动态演化、热储层的长期稳定性,优化热储层的热能提取过程,提高热提取和换热效率;同时持续深化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的协同发展,突破技术瓶颈,降低开发成本,推动干热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 1
    • 上覆分级尾砂充填体下顶柱回采方案优化研究

      石国华, 潘宝强

      Abstract:

      针对安徽刘塘坊铁矿上覆分级尾砂充填体下顶柱回收问题,首先,通过理论计算认为10m厚的顶柱最大可开采安全厚度为5.1m。然后,通过Mathews稳定图法对采场结构参数进行初选。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发现,穿脉进路开采顶板沉降值、拉应力及塑性区等指标均低于沿脉进路开采,且回采贫化率较低。因此,最优回采方案为穿脉进路开采与中深孔爆破相结合,其中进路参数为:进路长度30m,高度6m,宽度6m,间柱4m。按照以上回采方案,预计回收顶柱资源约48万t,既能保障矿山产能平稳过渡,也可以其它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 1
    • 干湿循环与硫酸盐侵蚀交替作用下充填体的力学特性及损伤机制研究

      景亚磊

      Abstract:

      针对有色金属矿山中充填体材料在干湿循环与硫酸盐环境下侵蚀损伤问题,对充填体试件在自来水、3%、6%与9%质量浓度硫酸钠溶液中进行了干湿循环试验,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技术,对不同交替作用周期充填体微观结构的演化规律与腐蚀损伤机理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120次干湿循环中,充填体质量于自来水环境下仅下降0.19%,而在3%、6%、9%质量硫酸钠溶液侵蚀下分别递增0.73%、1.52%、3.64%,质量下降幅度随溶液浓度呈梯度增长;相同硫酸钠溶液浓度条件下,随着交替作用次数的增加,充填体试件的单轴抗压强度呈现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在3%硫酸钠溶液干湿循环30次侵蚀后,充填体单轴抗压强度由14.36 MPa增至14.85 MPa;硫酸钠溶液中游离的硫酸根离子进入了充填体内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钙矾石,少量的钙矾石充填到充填体内部孔隙中,在一定程度上对充填体力学性能具有增强效应;但随着钙矾石的增多,充填体内微观缺陷密度增大,导致其强度呈现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

      • 1

    主管单位: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总编:褚洪涛

    主编:尹彦波

    副主编:罗园园

    创刊:1981年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005-2763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43-1215/TD

    刊期:月刊

    联系电话:0731-88671578

    E-mail:kyyk@chinamine.org.cn

    • 最具影响力论文
    按检索
    检索词